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美“乒乓外交”亲历者欢聚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05:42 深圳商报

  中美“乒乓外交”亲历者欢聚北京

  35年前,这帮现在的朋友当时还可能互相猜疑,但他们却共同翻开了中美民间交往的新篇章,中美建交的基础也由此奠定

  【综合新华社报道】庆祝“乒乓外交”35周年的“红杉树友谊之旅”27日下午在北

京拉开序幕,曾一起见证那段历史的数十名中美乒乓球界人士汇聚一堂,以座谈会的形式重温历史、共叙友谊。

  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徐寅生、亚洲乒乓球联合会主席李富荣等历史见证人代表中方发言。徐寅生在追忆了当年情景之后说,中美乒乓外交翻开了两国民间交往的新篇章。

  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雪莉·比特曼女士则动情地讲起了乒乓外交对她这个“因为太年轻而未能亲身经历”的美国人所产生的震撼,她说:“它让我看到,一项运动能促成国际间的友谊,甚至于改变世界。”

  当一群老朋友重逢,话题中总夹杂着历史的闪光点,何况他们共同见证的原本就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周恩来总理称之为“小球推动大球”的中美乒乓外交。那是35年前,这帮现在的朋友当时还可能互相猜疑,35年后,他们重又在中国北京聚首,已经将那段多余的担忧当作美好回忆的谈资。

  15岁少女亲历“乒乓外交”

  1971年,朱迪·霍夫罗斯特年仅15岁。当她和父亲交上900美元的保证金、以替补身份获得名古屋世乒赛的参赛机会时,这位棕发蓝眼睛的小姑娘并不知道,这次行程将使她成为最早访问新中国的美国人之一。她更不可能预见到,这在某些队友看来潜伏着危险的东方之旅,会成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叩门砖。

  “我当时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实在是太小了,还不懂得什么,”她回忆道,“在我的印象里,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度,所以一听说要去中国,我就兴奋不已。”

  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国土,已经50岁的朱迪又兴奋得像回到了35年前,一见到中国的老朋友就拉住手说个不停,座谈会刚结束就跑到背板前展开“合影车轮战”。

  当年的旅程不可能不在朱迪的人生中刻下深远的印记,在那短短的7天里,她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的照片飞上了世界各大报章,演讲、上电视和撰写文章成了她回到美国后的最主要工作。而几十年后,这位从未能跻身世界一流选手行列的女运动员将自己的毕生事业建筑在了这个在美国并不普及的项目上,她进口乒乓球装备的买卖中一大部分货源就来自中国。

  在朱迪看来,能来中国对谁来说都是一大幸事:“九年前中国乒协邀请我们访华时,我把全家都带来了,两个女儿摩根和安德里恩妮,丈夫丹、儿子莱恩,可惜这次只带来两个女儿。”

  “总觉得去中国护照会出问题”

  不是每一个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成员都像朱迪那样毫无戒心,早在中国向参加第三十一届世乒赛的美国队发出邀请时,接受与否就成了队员们激烈争论的话题,最终成行时仍有人以安全为由拒绝参与,而决定访华的人也在获准入境前怀揣一颗忐忑的心。

  当年应邀访华的7名美国运动员中有三位女将,康妮·斯维李斯正是“三朵金花”之一,那时的她比朱迪大不了多少,一样是玩心压得过历史觉悟,但她还是比年龄最小的朱迪多了点担心,那就是“如果我们被拒签可怎么办”。

  说起这件往事,康妮哭笑不得:“让别人说来,我们已经接到了邀请,就没有不获准入境的道理,可我就是一直在担心护照会出问题,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笨啊。”

  李富荣:“据说美国持枪的人很多”

  从担心到放心,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前著名乒乓国手李富荣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个。

  在他的印象里,1972年随中国代表团回访美国前的准备期,心情是喜忧参半的:“踏上美国国土的那一刻我终生难忘,一是兴奋,因为美国是个神秘国度;但也有点担心,因为据说那里持枪的人很多。”

  担心归担心,李富荣还是依然踏上了访美的行程:“结果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不但回来了,而且带着美国人民的友谊回来了。我们在美国的访问非常成功,参观了底特律工业基地,游览了迪斯尼乐园,这些经历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友好。”

  事实证明,沟通往往是化解误会的最佳药方。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中美乒乓球运动员之间从陌生人成为朋友,同时也打开了中美关系解冻的大门。就这样,一项运动能促成国际间的友谊,甚至改变了历史,同时留下了一段“虚惊”的佳话。

  “乒乓外交”的中方始作俑者

  只因他“多了句话”

  “我感到最自豪与最荣幸的应当是促成了中美乒乓外交!”在北京大钟寺旁的“庄则栋乒乓球俱乐部”内,庄则栋这样告诉记者。

  1971年3月30日,日本名古屋举办世乒赛。4月4日上午,20名中国队员坐上班车准备到体育馆去比赛。车子正准备起动时,一个长头发、穿着紫色喇叭裤、运动服上印有“USA”字样的男子匆匆忙忙跨上汽车,他就是美国运动员科恩。“可能是看到一车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他大吃一惊,站在车门口不知咋办”,庄则栋说,当时满车的中国人也吓了一跳,由于当时中美关系不好,大家也不敢主动去答理他。

  整整十分钟,车上没有人与这位美国运动员搭言。“后来,我向科恩走过去,手里拿着我们中国的纪念品———黄山织锦。队领导向我喊:‘小庄,干什么去?’‘和美国人聊聊!’‘别去!’‘别惹事!’‘别理他!’我说,‘他只是运动员,又不是美国政府的决策者。’”

  于是,庄则栋走到这位名叫科恩的美国运动员面前说,“虽然美国政府对中国人民不友好,但是美国人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了表达我们中国人民和运动员对美国运动员和美国人民的友谊,我送你一件礼物做纪念,希望你喜欢。”而科恩身边没有合适的礼物,只好向庄则栋致以比赛的祝福。“我们只有5分钟的交流时间,但就是这短短的5分钟,打下了乒乓外交的基础。”

  当天晚上,美国队副领队哈里森主动找到中国队领队,提出想访问中国。他的理由非常奇特:中国乒乓球队邀请了美国南面的墨西哥,也邀请了北面的加拿大,所以要求中国队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到中国访问。

  中美接触的话题传回了国内,是否邀请美国队访华,当时国家体委与外交部都认为此时时机不合适,不赞同邀请美国队访华。报告呈报给周总理与毛主席,两位伟人也同意了国家体委与外交部的意见,分别做了批示。如果真是这样,乒乓外交就可能半途夭折。一场乒乓外交眼看就要不了了之,然而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晚上,毛主席吃了安眠药准备睡觉。临睡前习惯性地看看参考,结果一下子看到了国外有关庄则栋和科恩的谈话、送礼物的报道,毛主席立刻改变了之前的决定,同意马上邀请美国队访华。(黄卫)

  “乒乓外交”的美方始作俑者

  只因他“搭错了车”

  格伦·科恩生于1951年,从小在纽约生活。11岁时,他就获得乡间俱乐部的游泳冠军;他还是一个保龄球高手,经常可以打出200分以上高分。12岁时,他获得了一块沙纸板的乒乓拍,从此爱上了打乒乓。15岁时,科恩赢得了好莱坞杯全美乒乓赛这个组别的冠军,这是他的第一个全国冠军。获得两次全国少年冠军后,他一心想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

  1971年3、4月间,科恩随美国乒乓球队去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乒赛。当时,他是加州圣塔·莫尼卡一所大学的非全日制学生。而且,他当时经常逃学。

  著名的“乒乓外交”,就是缘于科恩的独来独往。那是名古屋世乒赛开始的第二天下午,科恩一个人跟着一辆组委会的小车,去了一幢七层楼的练习馆。出来时,他上了中国队员的车。于是发生了与庄则栋交往的故事。

  4月7日,当美国乒乓代表团接到中国方面允许他们赴华的申请后,科恩兴奋得瘫倒在地。所有的记者都围着他,因为是他促成了这件轰动世界的“大事件”。

  1971年4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并与之谈论了很久。周恩来总理自然又是和科恩谈得最多。科恩问周总理:“您怎么看嬉皮士?”他原以为周总理会说这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之类的训词,没想到,周总理说:“年轻人都会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分别时,周总理还拉着他的手说:“祝你天天进步。”

  科恩在中国拍了许多照片。最有意思的是,大家在一条“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横幅下合影。

  回美国后,科恩与所有代表团成员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几乎在一年多时间里,他到处巡回演讲、接受采访、参加乒乓表演、拍广告,当然也赚了不少钱。

  科恩在1972年写了一本书——第一本也是惟一一本。书名就叫《如何打乒乓球》。至今,这本书还能在网上买到。

  不过,科恩之后再也没有参加过世界级大赛。一场“乒乓外交”,也彻底改变了他日后的生活轨迹。(高山)

  背景资料:

  乒乓外交

  35年前的春天,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4月4日,美国第三号乒乓球员科恩幸运地与中国球员梁戈亮练了10多分钟球后,无意中搭上中国球员的交通车,庄则栋主动赠送一幅绣有黄山风景图的杭州织锦给科恩,并合影留念;科恩后来回送庄则栋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运动衫。这一戏剧性事件被新闻媒体广为报道。当晚,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哈里森来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提出访华要求。由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明智和远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实现了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由此翻开了中美民间交往的新篇章,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15人、4名记者访问北京、上海、广州,受到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接见。尼克松总统随即发表声明,宣布了向中国人发放访美签证等五个改善中美关系的新步骤。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并达成了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性文件《上海公报》。(新华社)

  趣话“乒乓外交”

  美国乒乓外交访华团一行27日在北京与当年的中方当事人聚会,以下是会面过程中的一些趣话和轶事。

  ■李富荣的快球看不见

  打了一辈子乒乓球的杰克·霍华德是当年美国乒乓球队的队长,他记忆里最深刻的一幕是李富荣教他打球的情景。

  “我知道李先生的球打得又快又狠,所以他来辅导我们技术时我就央求他教我打那种快球。只见他面带微笑,将球抛起,挥拍一击——球速太快了,快到我压根就没看见球!”他说。

  说到这里,在场的人已是笑成一片,霍华德居然还补一句:“我至今还在纳闷,那球究竟有没有落下去。”

  ■双面国旗的球拍

  现任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雪莉·比特曼没赶上“乒乓外交”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但其影响直接改变了她的人生。

  她说:“那时我太小,没能参与到乒乓外交中,但第二年我就开始在父亲的俱乐部里打球了,我的很多队友都拿着两面画着国旗的球拍,一面是中国国旗,一面是美国国旗,那情景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从此意识到,一个运动能促成国际间的友谊,甚至能改变历史。”

  ■千里送钢笔

  约瑟夫·博甘是个讲起故事来滔滔不绝的可爱老头,他写就了一本名为《美国乒乓球历史》的书,里面详细记述了“乒乓外交”的种种细节。

  他说:“当时有位负责外事的齐先生,就是他在北京发给了我那张外国记者的证儿,可当我们在上海的时候,他突然从天而降,把一支钢笔送交给我,那是中国送给我的礼物,我把它忘在北京了,而他跑了上千里路就是为了把这支钢笔送还我,为此,我在我的书中专门写了五页纸来阐述千里送钢笔的意义所在。”

  ■中国城市和中国菜

  还是这位博甘先生,说起当年的中国之行,似乎仍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感到困惑,他举例说:“我问中国朋友最喜欢的城市是哪里,他竟然说凡是中国的城市都喜欢。”

  于是,现任中国乒协主席的前世界冠军徐寅生“毫不留情”地反驳说:“我问美国朋友最喜欢中国的哪道菜,他居然说所有的中国菜他都喜欢。”(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张寒朱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