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五好五推进”建设黔南州社会主义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08:25 贵州日报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注重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清晰勾画出了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农村的风貌特征。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面大,贫困人口多

,基础设施落后。通过扶贫开发,广大农村正处在从越过温饱线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跨越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欣遇良机,正逢其时,具有全局性特殊重大意义。必须紧紧抓住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历史任务,务实真干,乘势而上。黔南州有2202个村,情况各异。有的沿镇、沿路、沿江,有的处在深山区、石山区,交通、资源、生态、发展基础等条件不同。村情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我们在建设新农村中,必须围绕主题、从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找准主抓手,在多路推进中取得实效。

  把握重点,用“五好”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根本问题

  推进黔南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带共性的问题。按照20字目标,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性要求。从黔南州发展走在前面的一些村多年实践的经验看,要实现“五新”,重点要解决“五好”。

  (一)选好贴心群众的好班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近年来,黔南州表彰的先进村,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的带头人。他们是基层领导班子的领头人,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发展经济的领头雁,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罗甸县大关村能够从昔日的地上无一块像样田,村中无一栋像样房,一年无几月饱肚饭,手中无积蓄救急钱的极贫村,变成今天经果药林枝繁叶茂,农家小院鸡鸭成群,一排排新房矗立,一根根电线进家,一条条公路相连,家有余粮,用有余钱的新农村,关键的一条就是有何元亮这个好班长。何元亮凭着改变大关的坚定信念,凭着心贴群众的干劲,硬是在不宜生存的恶劣环境下带领群众建设新家园,创造了艰苦奋斗创新业的大关精神。大关巨变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定要有带着大家干、领着大家建的好班长。

  (二)建好热心为民办事的好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选好一个好班长至关重要,建好一个好班子同样重要。建好了党支部、村委会,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赢得民心,让群众看到希望跟着干。瓮安县小河山乡大河村,在致富带头人和外出务工返乡优秀青年中选拔年轻干部组成两委班子,新班子根据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拟定发展思路,帮助群众致富,走出了“水路养鱼养鸭,旱路种植养畜,两山退耕还林还竹”的发展路子,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翻了两番。建设新农村一定要有新视野,选拔、培养、重用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团结合作的能人,组成优势互补、能力配套、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选准帮助群众增产增收的好路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从黔南州增产增收的实践看,只要找准一条好路子,有的放矢、多力合攻,就能收到明显成效。龙里县水桥村突出抓务工经济、瓮安县中心槽村突出抓畜牧业、罗甸县五星村突出抓早熟蔬菜、独山县平定村突出抓冷凉蔬菜、贵定县音寨村突出抓旅游、长顺县种获村突出抓药、福泉市双谷村突出抓果、都匀市团山村突出抓茶、三都自治县猴场村突出抓竹、惠水县交椅村突出抓花、荔波县光明村突出抓蚕、平塘县拥寨村突出抓烟,取得明显成效。黔南州农村基础相对薄弱、条件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民自身素质和市场意识相对较差,他们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干劲,但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尤其缺少脱贫致富的路子。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怎么养,干什么、怎么干,一些群众心中无数,或者有念头想法,但拿实不准,需要村两委带字上着力,帮字上见功,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中走出持续增收见效的路子。

  (四)建立管理民主的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建立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形成管理民主的机制,用制度规范村务,用体制保障民权,用法制实施治理,让干部清白、群众明白。做到了管理民主、民主管理,群众才能心顺气顺、凝聚力量。都匀市大坪镇联芒村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调解治保员会,制定公共事务管理制度,设立村务公开栏,实施治安联防,开展通宵值夜,凡事干部带头、群众参与,使农民成为发展经济、建设家园、管理村务的主人公。该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文明村、小康村、“平安村”。建立管理民主的好机制,要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建立健全村“两委”联席会议、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推进村“两委”协调运转。坚持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建立村务公开、群众议事、民主听证等制度,推进村务规范运行。坚持整体建设与精细管理相结合,推行民主考核、开放评议等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村官民选、村务民管、村事民决,让农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真正当家作主。

  (五)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好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裸山秃岭、污水横流,脏乱差,不但谈不上新农村,而且影响生产发展和农民的身心健康。因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引发自然灾害造成贫困的现象在一些村带有普遍性,因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引发疾病造成返贫的事时有发生,教训深刻。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平塘县大塘镇开花村以前生态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不保水不保肥,粮食产量低,温饱难以解决,群众砍树开荒种苞谷,结果山更秃了、水断流了,越开越穷。近几年,开花村借助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实行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种植了2000多亩经果林,户均近700株,户均收入达到4000元,山变绿了、水清澈了、人变富了,手机、摩托车成为村里的大众消费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好环境,要注重围绕山、水、林、田、路、庭院做文章,绿化、美化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山青起来、水绿起来、天蓝起来、庭院美起来,荷包鼓起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环境,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之路。

  “五个好”相互依托,互为促进,统一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选准路子,以“五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着力“五好”的同时,还必须找准切入点,突出主抓手。黔南州2000多个村,发展差异大,必须分析吃透村情,因地制宜,采取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总结黔南州一些村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的做法,一是以扶贫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黔南州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实现从“越线”向建设新农村的跨越,着力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始终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着力点。一定要抓住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扶贫资金、项目、政策,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省定一类贫困村惠水县摆榜乡石板村2003年以来,突出抓好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了“薯—稻—薯、薯—苞—薯、粮—草—畜(禽)”等增收模式,变一年一季为一年三季,拓宽了增产增收路子,群众得到了实惠;加大培训、狠抓教育、搞好卫生、整治环境、破革陋习,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整村提前越过了温饱线,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基础。目前,黔南州尚有500多个贫困村,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异常艰巨,一定要紧紧围绕“三个基本”,采取开发式扶贫、异地扶贫搬迁、长期社会救助三项措施,大力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项工作,促进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是以科技推广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抗灾减灾能力,实现增产增收。根据黔南州的现状,推广“两杂、两脱”等良种良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抓住科技推广就抓住了助民增收的“牛鼻子”。去年黔南州十二个县(市)大抓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种植,实现了灾年粮食增收。从独山县基场镇一户引种法国细刀豆扩大到五县数千户种植,农民收入数倍增长。惠水县高镇镇从引进几户外地能人种花到带动一大片种花创收形成规模。黔南州推广科技实现增产增收的空间和潜力很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定要在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上下功夫,培育做大助民增收的“十朵金花”上出实效。要及时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强推广投入,扩大推广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各级重视科技推广、各部门参与科技推广、人人进行科技推广的格局,使科技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要充分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和专业协会的作用,整合资源,利用远程教育、农民夜校、村文化活动室等有效渠道,促进科技入农家进农田。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用产业联企业,用企业联基地,用基地联农户,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推广中的领军作用。

  三是以文明生态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必然要求在发展上实现“量”和“质”的提高统一。没有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失去了基础。都匀市联芒村在建设文明生态小康村中狠抓“一建四改治五乱,五化十星三提高”,成效明显。“村在林中现、房在树中隐、水在寨中流、人在绿中行”的人居环境初步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现实,“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用柴、锅盖上楼台、优生优育出人才”,文明新风进村来的梦想成真,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见雏形。抓文明生态建设相对投入不多,群众最关心。要从短期内最易见效的事办起,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当前,在建设文明生态小康村中,要做到“五引”,起步引导规划,防止随心所欲;操作引向规范,防止一哄而上;绿化美化引上生态经济双赢之路,既有看点、又有卖点;村风民风引向文明,振奋精神;村务管理引向民主,化解矛盾,构建和谐,使文明生态建设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是以文化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黔南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举步见景。山水风光、人文景观、自然奇观、民俗民情、历史文化都有巨大开发前景。文化旅游的开发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突破口,开发一业可以带动多业,开发一处可以带动一片,渐进开发可以长期受益。贵定县盘江镇音寨村,仅2005年接待游客就达到65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1860万元,农民直接得到实惠560万元,摘取到了“中华布依第一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金字招牌,“金海雪山”成为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民族文化旅游条件较好的村,要把文化旅游开发纳入新农村建设全局之中,先行一步,在突出特色上做足文章,在旅游接待服务上树立形象,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通过打造精品线路、精品景点,形成亮点,吸引游客,扩大人流,提升人气,发展产业,畅通物流,实现旅游热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是以务工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增收,就近就地务工就业,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有效形式,是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实现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信息传递、加速观念转变、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措施。黔南州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70万人以上,加上季节性外出务工人数,队伍更大,每年农民务工收入在20亿元以上。特别是那些离土不离乡、离农不离家,通过小加工、小运输、小果园、小菜园、小牧场创收和进入本地引进企业打工增收的路子适合黔南州实际,农民增加收入和照顾家庭一举两得。惠水县三都镇新苑村,在村干部庞绍忠带领下搞绳索加工形成规模副业,一个36户的村民组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近几年,一些县市引进电子元件、灯饰、宝石、棒球、细刀豆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吸纳了近万名农民进厂务工、家庭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群众非常高兴。发展务工经济,在输出方向上,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农民变职工;大力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推动农民变民工;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民变市民;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联户办企业。在输出服务上,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和技能,使他们出得去、稳得住、有收入。要加强输出管理,配套完善政策,搞好协调配合,输出地和输入地协同解决好务工人员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搞好服务,提供政策咨询,抓好权益保障,解除务工人员工资拖欠、子女上学等后顾之忧,极大地激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通过壮大务工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

  务实真干,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省委、省政府要求学习借鉴遵义经验,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深刻领会“四在农家”的内涵,立足实际,探索创新,以抓好“五好五推进”为重点,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确保黔南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稳健、见实效。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操作层面的工作。

  一抓规划。按照20字目标要求,从实际出发,认真规划,合理布局,体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根据黔南州农村实际,规划要注重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和脏乱差问题。要立足乡村特点抓规划,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特色凸显、成果丰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抓示范。注意选择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的村作为试点,加大人才、智力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的服务,引导机关、企业、社会力量进行帮扶,以政府投入引导群众投入,以政府推动促进群众行动、社会联动,形成多路齐上办点的合力,把试点办成亮点,发挥示范带头、辐射带动作用。

  三抓结合。坚持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做好结合文章。新阶段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工程、远程教育等项目的实施,对建设新农村是良好机遇,都有一定的配套项目、投入资金、优惠政策,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大有可为。

  四抓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抓落实。加强领导、转变干部作风是关键。在建设新农村中,一定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锲而不舍的精神,务实真干,抓住眼前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逐一破题,办一件成一件,集小成为大进。坚决防止跟风头搞形式主义、求政绩搞轰动效应。要坚持以情见真、以行见真、以实见真,凝聚民心、汇聚力量,激发热情、鼓舞干劲,形成上下齐心、全民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局面。

  作者:林明达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