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二次殡葬革命解“安息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08:50 上海青年报

  不管是公益墓动迁还是违规出售寿穴,都加速了上海人的“安息危机”。专家认为:扩张墓地虽能有效地缓解危机,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治本之策在于推广节地葬甚至是无地葬,而这被称为继火葬之后,中国的第二次“殡葬革命”。

  本报记者于上周六跟随控江中学高二女生周丽雯一家,前往东海,亲历了海葬的壮美画面。尽管调查显示90%的市民仍希望“入土为安”,但年轻人显然将成为殡葬革命的主力

军。

  本版撰文记者郭颖本版摄影通讯员赵兵

  ■亲历

  海面上看不到骨灰只留下簇簇菊花瓣

  外公外婆的骨灰分别装在两个袋子里,周丽雯和妈妈细心地将手中那束菊花一瓣瓣摘下,与骨灰融合在一起。

  上海的海葬始于1991年。上周六,是上海第90次海葬。本报记者随控江中学高二的周丽雯一家前往东海,为她的外公外婆进行海葬。

  早上6点多,我们就乘上了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的大巴,16辆客车载着500多名家属浩浩荡荡驶向吴淞码头,与近百名来自无锡的海葬家属会合。

  周丽雯穿着一件白色外套,看上去像一朵洁白的雏菊。她的外公外婆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去世,两位老人都很长寿:外婆82岁,外公91岁。骨灰撒海是他们生前的遗愿。

  海葬在一艘客轮上进行,客轮挂着蓝色横幅,上书“把宝贵的土地留给子孙后代”,显示出它的不普通。客舱有三层,能够容纳下700名家属。周丽雯一家在二层,家里一共来了十多个人。

  客轮渐渐驶出长江口。外公外婆的骨灰分别装在两个袋子里,周丽雯和妈妈细心地将手中那束菊花一瓣瓣摘下,与骨灰融合在一起。

  “外公外婆生前多次提出要回归大海,妈妈舅舅遵照了他们的遗愿。”丽雯与外公外婆感情很好,虽不住在一起,但每星期都会去看他们。

  骨灰夹着菊瓣消失在撒灰口。轮船开始微微启动,海面上看不到骨灰,只见一路留下簇簇花瓣。

  船驶到东海口停下了,这里是国家海洋局指定的海葬水域。甲板上乐队的号声开始吹响,简洁而隆重的海葬仪式开始了。

  甲板两侧装了6个撒灰口,6根管子分别通向海里,骨灰沿管子撒入海中。一共有222户家庭参加海葬。根据主办方安排,每6户家庭一组。很快便轮到周丽雯一家了。

  阳光洒满甲板,暖洋洋的。周丽雯一家十多口排着队,将外公外婆的骨灰撒向海中,骨灰夹着菊瓣消失在撒灰口。轮船开始微微启动,海面上看不到骨灰,只见一路留下簇簇花瓣。

  隔壁一家,有女儿在撒完父亲的骨灰后反悔了,她拼命向桅杆外扑去:“不能把爸爸撒掉,我不要我不要……”家人左右夹击紧拽着她,生怕她冲到海里去。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就像是有把刀生生地在人心头剜去了一块肉。

  周丽雯怔怔地望着那个女儿,有点沉默。“我可以接受海葬,祭奠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份心。”丽雯认为:除了海葬外,还可以推行空葬,就是将骨灰从飞机上往下撒,让骨灰融入每一寸土地中,回归自然。

  据了解,截止到去年,上海已有1.17万名亡者采用了海葬的方式,他们是第二次殡葬改革的先行者。

  海葬结束时,周丽雯告诉记者:滨海古园有一个海葬纪念园,外公外婆的名字将刻在海葬纪念碑上,今年冬至,他们就可以去祭扫了。丽雯说:她还打算今后为外公外婆建立一个网站,在网上祭奠他们。

  据了解,截止到去年,上海已有1.17万名亡者采用了海葬的方式,他们是第二次殡葬改革的先行者。

  ■趋势

  观念转变新型葬式逐年递增

  尽管目前还只占殡葬总量的一小部分,但是,新型葬式的数量显然已逐年递增。

  “1991年刚开始推行海葬时人数非常少,到了2002年以后,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经理许国香告诉记者:之所以海葬人数递增,一方面是加大了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也因为市民的观念有所转变。海葬刚开始没有补贴,为了进一步推广,从2003年起每位海葬亡者可获150元的补贴,去年6月又增加到200元。为了解决海葬家属的祭奠需要,两年前,滨海古园落成了海葬纪念园,所有海葬者的名字都免费刻在纪念碑上,这也促进了海葬人数的逐年增加。

  福寿园内除了墓葬外,节地葬形式也很丰富:塔葬、树葬、草坪葬、花葬、花坛葬、别墅葬、长廊壁葬应有尽有。其中,价格最低的花坛葬只需800元。“这些新型的节地葬式,我们从1998年起推出,业务量每年都在递增,目前已经占到我们销售总数的15%。”福寿园有关人士介绍说:市民选择较为便宜的节地葬,有的是因为经济原因,更多的则是出于观念的更新。因为,像长廊壁葬也要2万元左右,价格与普通的墓葬看齐。

  【建议】

  墓地使用年限可缩短至

  30

  年

  据市民政局调查,本市每年约有

  10

  %的市民选择室内葬等新型葬式,

  1

  %的市民选择海葬,仍有

  90%

  的市民坚持“入土为安”的墓葬。于是,将墓地缩小、加速周转将成为有效、可行的节地办法。

  “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目前正在修订之中,估计可能会作出‘

  20

  年为一个周期,有需求再续办’的规定。”上海公墓规划专家乔宽元教授透露:上海比较可行的是采用“

  20+10

  ”的做法,即墓地的使用权从现在的

  70

  年减少至

  20

  年,有需要可以续办

  10

  年。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加速墓地的周转。

  【观点】

  “绿色殡葬”也符合“入土为安”

  “我们更相信对先者的追念应体现在情感的绵延上,而不是造一座豪华的坟墓。”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从墓葬到“绿色殡葬”是对人们观念的又一次更新与挑战,植树葬、草葬、花坛葬等以绿色植物替代墓碑,象征着生命常青、精神永存,既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也符合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

  【调查】

  年轻人将成“殡葬革命”主力军

  年轻人将成为第二次殡葬改革的主力军。本报委托专业网络调查机构

  InsightCN

  调查显示:年轻人对于殡葬方式的支持率,新型与传统接近:墓葬(

  56.5%

  ),海葬等抛撒葬式(

  46.5%

  ),树葬、花坛葬等不立碑方式(

  36.6%

  ),壁葬等节地葬式(

  26.0%

  ),仅有

  6.0%

  的受访者认为海葬等新型殡葬方式“无法推广”。

  36.4%

  的受访者认为“我这一代”就能全面推广新型殡葬方式,与认为“下一代”才能全面推广的人数(

  36.6%

  )基本一致,仅有

  3.2%

  受访者认为“无论哪代都不可能”。

  61.7%

  的年轻人担心若干年后上海出现“死墓危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