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仇保兴:我国将对现有建筑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09:0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专电(记者王永康)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29日在此间表示,我国将对现有建筑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作为试点和样板,对包括建设部在内的10个部委的办公建筑的改造已经启动。

  仇保兴在会见前来参加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的美国标准集团代表团时表示,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是我国推行建筑节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重要步骤。

  他说,为了体现政府的率先垂范作用,对政府建筑的改造将先行一步,10个部委的建筑改造预计一年半左右完成,之后要推广到所有中央政府部门以及省级政府。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地,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约占世界的一半。据专家估算,按目前的竣工面积和能耗水平,到2020年,我国的民用建筑面积将增加约300亿平方米,届时的建筑能耗需求将大大超过资源的供给水平。

  根据政府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我国城镇建筑要达到节能50%的目标,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要达到65%。大城市要完成对25%的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中等城市完成15%,小城市完成10%。到2020年要完成对大部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完)

  汪光焘说,“十一五”期间,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以政府机构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为突破口,带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研究技术政策和措施,总结可推广的改造经验和模式,研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法规。逐步建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超定额加价制度,新建政府办公建筑等大型公共建筑强制性的节能检测和能耗指标标识制度。

  中国建筑节能的潜力到底有多大?今天建设部部长汪光焘给人们算了一笔帐,他说,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逐步推行既有建筑的改造,到二0二0年,中国每年预计可以节约电四千二百亿度、节约标准煤二点六亿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八点四六亿吨。

  仇保兴说,我国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采取禁止投入使用等强制性措施进行限制;对超过节能设计标准或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和绿色建筑,采取减免税收、费用、贴息贷款、财政补贴进行鼓励。

  仇保兴说中国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国内外、业内外以及普通群众的普遍关注。一方面,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节能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业。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大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我国在这个时期新建建筑以及原有400亿平方米存量建筑是否节能,不仅关系到能否缓解我国能源供求的紧张状况,而且还关系到全球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降低全社会建筑能耗和资源消耗,是关系国家能源战略和资源节约方针的重大任务。>>>

  我们推行绿色建筑,实际上就要处理好生态、节能、舒适健康这三者的有机联系。绿色建筑是四个方面的“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有机结合。谈到节水,一般绿色建筑里有自己的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节水和水污染防治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所有用户的事,他们通过绿色建筑这样的新理念,从自己每个家庭、每个建筑做起,使节水率达到30%到50%;同时管网的收集配套率非常高。所以抓绿色建筑可以直接促进水污染的防治,而且动员每一户人家投入到解决水危机的活动中来。>>>

  在我国,建筑节能刚刚开始,所以国内与国外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要打破这个信息鸿沟,我们四个部委经过研究以后,决定于每年3月28号到30号举行一个大型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产品技术的博览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国内的需求沟通起来,来解决大批房地产商和建筑节能的专业商需要技术、需要产品但找不到门路、找不到非常适用的技术和非常成熟的技术的困境,也就是说让我们国家的建筑节能后来居上,就像我们现在的通信系统开发市场使大家能够使用世界一流的手机一样,使中国能够成为建筑节能方面产品最先进、价格最廉价、竞争最完善的、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关于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政策,各个发达国家早就在实行。其主要作用是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消费者,就是广大的百姓,你只要拥有房子,就可以享受这个政策。第二方面,大家都知道,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出台物业税,物业税就把原来的房地产税和其他的杂税、杂费都并在一起了,根据我国正在研究的经济政策,将来对绿色建筑、高标准的节能建筑的物业税有可能减免。第三方面,发达国家还建立了一个高排放税,你消耗了能源,排放了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影响更大,就要付这个税,节能建筑的这个税就可以退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