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王乐义感动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10:52 青岛新闻网

  □ 首席记者 唐志军 发自潍坊

  大凡到过山东寿光的人和走过济青高速的人,都会留有深刻记忆,海洋般的蔬菜大棚,遍布公路南北,放眼都望不到边。正是这些大棚,不仅改变了一个叫三元朱村的命运,更改变了以往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创造这一奇迹和掀起中国农村“绿色革命”的人,就是被誉为好党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的王乐义。

  记者走进三元朱村,是在2006年3月10日,之前刚刚聆听了王乐义所作的事迹报告。所见所闻,正如三元朱村村委主任徐国华所说,“王乐义率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经历,其实质是一种精神的写照,这其中既折射了一名农村党员带头人的奉献精神,也写照了中国农民奋发图强的精神”。

  山东省寿光市的三元朱村,位于寿光市的南端,原先是个有名的贫穷村。据徐国华介绍,在王乐义上任党支部书记前,这个村的人均收入还不足100元,集体积累账面上是2.3万元,全村“老光棍”就有20多个,那时别说温饱,农民们连做饭的柴火都没有……

  1978年9月,王乐义被全村党员一致推选为党支部书记,但那时仅距他刚刚动完直肠癌手术不足4个月。尽管自己的身体吃不消,家人也不同意,但看着乡亲们殷切的眼神,想着党给的第二次生命,他还是毅然决然挑起了这份重担。

  村里的党员也深知他的病情和家里状况,纷纷表示,“乐义,你挂个名,给我们掌个舵,活由我们干”。但他却向大伙表态,“能活1年干1年,能活10年干10年”。

  很快,他从改造村子的三个小丘陵入手,带领着村民种植果树,3年下来,450亩的果树硕果累累,仅此一项,就给三元朱村的村民带来平均350元的收入,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个最基本问题解决后,王乐义显然没有满足,他把怎样能使乡亲们过上更好日子,当成下一个目标,而且从1988年开始将目光瞄向蔬菜大棚开始,他就认准了“这是一个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拖着病重身躯的王乐义很是不易,这其中有他率领农民三到东北学艺的苦衷,有到北京、天津、河南、陕西、 安徽考察求教的艰辛,有天天蹲在大棚里观察实验的酸楚,更有乡亲们的不理解之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与王乐义相识了28年的寿光市委常委、秘书长马金涛告诉说,在博采众长、历经艰辛的基础上,王乐义结合当地实际,对原有大棚从墙体厚度、前后坡角度、棚膜种类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使棚内温度从十几度提高到30多度,一举攻克了国内专家几十年没有解决的蔬菜大棚造价、推广难的问题,实现了蔬菜反季节种植技术的重大突破。

  据说,温室生产蔬菜,在国外已有很多年历史,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了部分高档温室,每亩造价一般在30万元以上,冬季取暖需要20多吨煤,这样的高成本,农民显然建不起。而王乐义发明的大棚,造价不到3万元,不足国外的1/10。

  即使实验成功了,当时只有几百元收入的农民,也没有敢轻易拿出六七千元投资大棚的。王乐义心里合计,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必须带这个头、冒这个险。

  在三元朱村的历史上,有几个难忘的日子,其中1989年8月13日就值得记忆。这一天,由17名党员带头投资建设的17个大棚破土动工。到了12月24日,当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每公斤竟卖到了20元,平均每个大棚收入2.7万元,村子里一下子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

  乡亲们坐不住了。第二年全村一下子建起大棚181亩,平均1户1亩多。王乐义和其他党员手把手传授技术,领着大家苦干1年,这一年,全村的存款一下子达到了128万元。

  王乐义对记者说,他每天最高兴的,就是看着那些成片成片的大棚。的确,到了三元朱村,才会有这样的体会。可以想象,全村492亩的大棚,就如同这里的家家户户开了“绿色银行”。他欣慰地说,到2005年,三元朱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4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580元。村里经济发展了,乡亲们富裕了,党员干部的威信也就树起来了,现在只要是村“两委”决定的事,群众总是一呼百应。

  三元朱村富了,接下来的任务更艰巨。用马金涛的话说,对于自己发明创造的大棚技术,王乐义从不搞封锁,而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造福亿万百姓。

  王乐义说,从1990年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冒雪来到三元朱村,殷切希望向全国推广这项技术后,他先后开始了在全县、全国的推广工作。如在寿光推广时,他一天最多时跑了十几个乡镇、40多个村。晚上回到家,经常累得上床都费劲,早上起来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老伴一边帮着穿鞋、一边落泪。

  那一年全县共建起大棚5130个,仅此一项,当年全县增收6000多万元。而到目前,寿光大棚已发展到35万个,总面积80多万亩,年产蔬菜40亿公斤,为农民增加20个亿的纯收入,寿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多元。

  而在向全国的技术推广过程中,王乐义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上百万公里。如今,在新疆全境、革命圣地延安、农业大省河南、河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发明的冬暖式大棚处处生根开花。

  从1993年夏天第一次到新疆开始,王乐义每年都要拿出1个月的时间去新疆,至今已去了13次。1997年,新疆自治区政府主席阿布来提见到王乐义时,动情地说,“乐义啊,现在新疆1年有8个月吃菜靠外运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新疆人民感谢你啊”。

  其实,被感动的又何止新疆人民,曾在西部农村采访3个月的大众日报记者崔永刚,就深有体会。不论是在茫茫戈壁,还是在雪域高原,只要一说他来自山东,来自乐义的家乡,人们立刻肃然起敬。一位西部同行就曾对他说,“你看到这些蔬菜大棚了吗?这就是一座座无言的绿色丰碑啊”。

  和记者一样,也有很多人困惑,王乐义把辛辛苦苦创造的技术传授出去,那三元朱村人吃什么?徐国华主任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天下农民是一家”,更重要的是,王乐义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这些年之所以不怕人家学到技术,就在于他仍孜孜不倦地研究新技术,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大学等7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相继研发了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20多项新技术,引进试种了乌克兰大樱桃、美国黑宝石李子、荷兰彩椒等320多个新品种。

  在村干部们看来,发明创造和惠及亿万农民,只是王乐义精神的一部分,在全国数也数不清的大棚当中,竟没有王乐义的一个大棚不说,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用人格的感染力,影响了包括三元朱村在内的许许多多农民的奋发精神。如今的三元朱村,农民见面学科技、讲科技蔚然成风。而那些曾经受过他帮助和资助的许多外省市农民,如今都成为了当地率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而对一个有着41年党龄和当村干部43年经历的65岁老人来说,一切的荣誉,只能属于过去。他说,2005年4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三元朱村的考察,是他终生难忘的日子,尤其是总书记讲的继续向全国传授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和培养人才两项嘱托,是他的又一个新起点。

  离开三元朱村时,记者专程来到总书记考察过的大棚。这里的郁郁葱葱和累累硕果,似乎已在告诉人们,王乐义和三元朱村人,正在按照总书记的嘱托,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大步前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