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集成创新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11:10 新华网 |
新华网上海3月30日电(记者张学全)上海经济运行质量又翻开灿烂一页:2005年上海生产总值突破9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攀升到58%。集成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上海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的首要推动力。 为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重大转变,上海市坚 持走以应用为导向的创新之路,把集成创新资源、形成自主创新强大合力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工作加以推进,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大幅度增长。去年,上海市的专利申请量达到32741件,比上年增长59.9%,其中含金量大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0441件,比上年增长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约2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商品总额的39.3%。 一些工业品在国际市场声名鹊起,有的正在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依靠自主开发的近100项专利技术,使得红双喜乒乓器材的销量占世界市场20%以上的份额,国际顶级赛事用球80%出自红双喜。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港口机械,显示了技术集成的优势,销量连续多年占据世界港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将优势创新资源聚集到企业,是上海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上海启动科技持股等措施,激励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科技开发;以兼顾各方利益的鼓励政策支持企业、高校、研究所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联盟。目前,全市建成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建成一大批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目标、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的构建,使得优势资源充分释放创新能量。 去年,上海市189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63100多名科技人员,承担科技开发项目9300多个,申请发明专利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34%。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与高校、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大循环”体系,5年内输出创新成果250多项。目前沪深股市医药板块中30多家上市公司的主要产品,均是这个研究院的创新成果。 将优势创新资源聚集到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上,使上海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升级步伐。2004年上海启动的首批29个重大产业化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集中高校、研究所、企业的优秀科技人员联合投标攻关,集成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上海制造业领域的发电成套设备、钢铁冶炼产品、化工产品和船舶制造等,更是增强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上海研制的中国第一根长约8米、重达71.49吨的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大型曲轴,改写了中国船用曲轴依靠进口的历史。上海为一家世界知名石油公司承建的30万吨大型浮式储油轮,采用高难度的集成技术,上海造船业的国际地位由此得以提升。 大力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让他们的创新才华融入上海的创新洪流。这一聚集创新人才的做法,提高了上海科研队伍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实行重点资助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等激励政策,上海已吸引留学回国人员6万多人。一些留学回国人员正在科技产业化平台上大显身手。展讯通信有限公司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多次超越。这家公司研制的亚洲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G/2.5G/GSM/GPRS手机芯片,打破了欧美大公司的技术垄断。 让科研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优化服务环境,使科研效率明显提高。上海市科委牵头建设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科研设施和科技数据信息共享的好去处。用户只要进入这个平台的网站或接通平台服务中心的电话,就能找到共享的科研设备和信息资料。这个平台开设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聚集了原本分散在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科研单位的大型仪器近1400台(套)。访问这个平台的已有173万人次,其中5.1万个用户从中获得了科研仪器和信息资料的共享服务,从而减少了科研设备的闲置时间,节约了科研成本,加快了创新成果面世的速度。(完)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