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内需是怎样被压抑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14:36 南方周末

  □陈仓

  在WTO现有格局下,在日益激烈、此起彼伏的国际贸易战中,中国经济增长依赖出口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国内外许多研究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在讲“扩大内需”。大讲特讲了6年多,“高招”迭出,但似乎于事无补。为什么呢?“骑着驴找驴”,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研究来,研究去,就是没有充分研究“内需”是怎样被抑制的,阻

碍扩大内需的“病灶”何在。

  某些“机械学院”经济系教授一谈“扩大内需”,就死盯老百姓的“钱包”———银行个人储蓄。殊不知,目前,中国老百姓的个人储蓄行为已经很难说是经济学理论上“为获得银行利息”而实施的“投资行为”,而主要是一种家庭保障措施、自我保障行为,储蓄的首要目的是防病、防老、防失业、防火、防盗、防意外,培养子女;培养子女又是“养儿防老”,强化家庭保障体系的“百年大计”。因此,利率一降再降,进而加征“利息税”,个人储蓄中的“活期存款”几乎成为老百姓给银行“送温暖”的“义存”。尽管如此,某些人还在盯着老百姓的“钱包”出招“刺激消费”(高档耐用商品)、鼓励投资(股市、保险、教育、房地产、墓园)。最懂得实事求是、最会随机应变、最克勤克俭的中国老百姓最不缺少的就是经济学家们挂在嘴上的所谓“经济理性”。广大老百姓的一般投资行为、消费行为不是所谓“传统观念问题”,而是出于宏观观察,微观计算的“经济理性”。老百姓对于高档商品、医疗、教育、房地产等最基础“有效需求”在供求关系不均衡的情况下被迫压缩,在对公共卫生隐患、食品安全威胁、医药质量问题的合理怀疑中被动压缩。老百姓生存发展的刚性“内需”在“单位办社会型”社会保障不断弱化,社会覆盖型社会保障机制未健全,暴利行为猖獗,市场竞争成本增高,个人和家庭抗风险能力相对弱化的情况下逐步无可奈何地压缩。如果不解开这些“压缩包”,任何盯着老百姓个人储蓄,旨在“拉动内需”的货币政策就是空谈、废话。

  某些“糕点学”专家提出,要“立足于把蛋糕做大后扩大内需”。这种论调听着动听,实则无用,如同海水不解渴一样。这样的专家比盯老百姓钱包的奸商道德品质好得多,但属于赵括、马谡式的好人。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鸡蛋的“生产权”在农民手里,“蛋糕”的制作权在“厨师”手里,但是,“蛋糕”的分配权、最终消费权并不全在“厨师”手里。如果占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厨师”收入水平持续偏低,势必养鸡的不吃鸡蛋,做“蛋糕”的不吃低档“蛋糕”,更吃不到属于奢侈品的高档“蛋糕”。勿庸讳言,收入分配不均衡是压缩有效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供给与需求有时相辅相成,有时相反相克。市场里存在的无效供给,以及垄断经营、暴利、造假、欺诈等恶劣的“供给”也是压缩有效需求的罪魁之一,如不提高有效供给,不严厉打击恶劣供给,许多良性需求将长期处于限制、抑制、压缩状态,得不到有效释放。

  经济形态、行为和现象是动态的,因此,经济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运用经济学工具必须穿透现象,直指本质,决不能犯刻舟求剑、盲人摸象的错误。

  (P115522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