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马儿哟,你慢些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06:02 中国青年报

  齐夫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称自己是一个“缓慢的学者,而不是一个快速的学者”(《放宽历史的视野》),因为他把学习和研讨历史当成“信仰上的修道”。既然是一种修道,需要的就是坚持不懈、孜孜以求、长年累月、滴水穿石,甚至黄灯枯卷、皓首穷经。于是,他以一生的心血,缓慢而又珍贵地奉献给了我们被称做大历史观的《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

谈中国历史》等著作,美不胜收,境界高远,别有见地,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万历十五年》,一版再版,洛阳纸贵。

  文化大师王元化先生也是个“缓慢的学者”。据丁国强先生回忆,当年在王元化向熊十力先生问学时,熊先生就直截了当地批评了“贪多求快、不务深探”的学术作风,提倡做学问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王先生于是闭门苦读,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就从1954年一直读到1974年,从而学术界有他读黑格尔“韦编三绝”的美谈。长期的积淀、发酵、研究、升华,使他厚积薄发,为读者捧出一部部精品佳作,《思辨随笔》好评如潮,《文学沉思录》被誉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代表作。

  其实,翻翻历史,“缓慢的学者”可以排成一长列: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还没写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耗时19年;司马迁写《史记》用时20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花了30年时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而左思的《三都赋》不过才几千字,写作居然也持续了10年,平均每年不过几百个字,真让我们今天的一些“高产作家”笑掉大牙。可是,正因为他用10年精心培育出这花团锦簇、字字珠玑的文苑奇葩,才有了“洛阳纸贵”这个成语。

  这种“缓慢的学者”,今天已经很难见踪影了,几成广陵散绝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快速学者”、“高产作家”,一年发表四五十篇论文的学者数不胜数,甚至发表上百篇论文的也不乏其人,一年出版四五本专著或长篇小说的作家,也不算稀罕。本该静心书斋的学者们,似乎都成了百米选手,一个比一个速度快。急急忙忙地研究,风风火火地写作,慌慌张张地发表,咋咋呼呼地吹嘘,可是因为质量太差,几无价值,最终是默默无闻地被人忘记,无声无息。

  “缓慢的学者”近乎绝迹,据说是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所以要只争朝夕,这或许有些道理。可是,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问世,有价值学术成果的成熟,是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漫长时间的,不可能“灭此朝食”,更不可能“捷报频传”。没有含辛茹苦的十月怀胎,生出来的只能是废品、次品。现在,大家都在谴责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的造假行为,他就是为了跑得更快、成果更多,才铤而走险的。于是,一名曾经那么优秀,如果假以时日,本可以拿出惊人成果的科学家,为了走得更快一点而误入歧途、身败名裂。

  不过,在时下日趋浮躁、急躁的学界,我们还是能欣喜地看到几个“缓慢的学者”,北大的孟二冬教授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1994年,孟教授发现清代著作《登科记考》有大量缺漏,便把自己埋在古籍阅览室的故纸堆里,在散发着霉味的线装书中一条一条地查找,对唐代登科的士人一个一个地核实、参校、甄别。历时七载,终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该书被认为是近些年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作学问不是赛马,最后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往往是那些“缓慢的学者”。所以,套用一句老歌儿的歌词斗胆呼吁:“马儿哟,你慢些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