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河南省鹤壁市大学生村官计划:以事业留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08:05 新华网

  近一段时间,大学生村官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作为一种新的就业选择,大学生村官流动很快,很少能够有大学生村官真正在农村落户安家。比如,2000年10月,省儋州市公开选聘100名大学生,到各乡镇村委会挂职担任大学生村官。但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到今年2月份,这100名大学生村官中,仍然在岗的只有53人,其他人大部分考取了公务员,或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当上了教师。(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1日报道)

  和海南省儋州市不同,地处豫北的河南省鹤壁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他们先后选拔了1000多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各村担任村委主任助理或党支部副书记。三年多来,他们所选拔的1000多名大学生村官,除极个别因考取

公务员而退出外,流动性很小。有些人干脆已经在农村盖房安家。同样是条件较差的农村,鹤壁市为啥能够留住这些大学生村官?选拔使用大学生村官,应注意哪些问题?

  记者对鹤壁市的经验进行了调查。

  大学生村官定居村里当农民

  郑良庆,1989年毕业于豫南农专,2003年8月通过公开选拔,回老家河南省浚县小河镇梨园村担任大学生村官--村委会主任助理。

  已在鹤壁市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的郑良庆刚回梨园村任职时,村里有不少群众认为:良庆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来当大学生村官,是为了赶时髦,是上级派的任务

河南省鹤壁市大学生村官计划:以事业留人
。还有人认为,良庆可能快被提拔了,组织上派他到农村,是为了考验考验他,不会呆很长时间。

  让梨园村群众没有想到的是,郑良庆在村里一呆就是两年多,他还在村里办起了自己的养鸡场、饲料加工厂,当起了养鸡技术员。2005年8月,经村委会批准,郑良庆甚至在村里要了一块宅基地,盖起了一幢两层的小楼,把老婆孩子也接到了村里定居。

  看到郑良庆在村里建起了房子,老婆孩子也都回到了村里居住,村里的群众开始相信了:这些大学生村官,可不是光为了来农村镀金的"飞鸽",他们真是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永久"牌人才。

  其实,在河南省鹤壁市,象郑良庆这样已经在农村定居的"大学生村官"还有不少。据鹤壁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自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总共选拔了三批共1018名大学生村官,截至2006年初,只有25人因其他原因退出,远远高于计划初的预计。也和其他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匆匆过客"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是条件较差的农村,鹤壁市为啥能够留住这些大学生村官?选拔使用大学生村官,应注意哪些问题?

   村干部人才匮乏,催生"大学生村官"计划

  据鹤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葆青向记者介绍,在2002年以前,鹤壁市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为43.5岁,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57%;由于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虽然不少农村基层干部都心存"领富"愿望,但终因缺乏致富本领,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个现实是,2002年度鹤壁全市接收大专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将近2200人,到当年底,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达563人,加上此前毕业尚未就业的,全市

河南省鹤壁市大学生村官计划:以事业留人
约有3000多名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

  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亟需补充新鲜血液;一方面是大学生在城市扎堆,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鹤壁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两委"班子。2002年4月,"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在淇县进行试点。2003年,在总结淇县经验的基础上,鹤壁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

  鹤壁市委书记王训智强调,选拔任用"大学生村官",主要是为了培养能扎根农村工作、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实用人才,是培养史来贺式的"永久牌"优秀农村干部,而不是单纯为了锻炼干部、考验干部,或者搞干部培训班。

  在选拔程序上,鹤壁市实行自愿报名、公开考试、严格考察、择优录用的办法,参照"干部公选"的标准和程序来筛选。市委组织部门规定了"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特别强调必须热爱农村工作,有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愿望,年龄原则上在30岁以下。通过试点,市里发现,大学毕业生回到原来所在村任职更能发挥作用。他们很快调整政策,大学生回原村任职当作选拔大学生村官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此,对选拔出的"大学生村官",有关部门因才施用:是正式党员的,可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特别优秀的,可任书记);是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也可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大学生村官:搅活农村"一池春水"

  仅仅三年多时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就显示了巨大的作用,搅活了鹤壁农村的"一池春水"。

  首先是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为28.3岁,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后,使全市村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6.5岁,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提高了27%。全市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同时,为农村干部队伍引进了竞争激励机制,使原来村干部中一些自恃无人可以

河南省鹤壁市大学生村官计划:以事业留人
接替、不思进取的"太平官"有了危机感,他们和大学生村官明争暗赛,使农村干部队伍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

  其次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经济发展上,以新的视角审视社情民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淇县西岗乡原庄村大学生村官、村党支部副书记介同彬,1998年从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分配到县供销社工业品公司工作,不久下岗。2003年初,介同彬被选派到老家原庄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他利用自己学畜牧的优势,承包了村里一个因亏损而闲置多年的养猪场,带头搞起了畜牧养殖。

  2004年5月,在养猪成功的基础上,介同彬又牵头成立了淇县农友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凡加入合作社、愿意养猪的农户,由他自己负责进行技术培训、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组织销售。农民只要按要求喂好猪,包括技术、市场等其他方面,都由合作社负责。在介同彬的带动下,仅在原庄村,就有1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9个。

  第三是开辟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渠道。"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以及他们扎根农村建功立业的成功事例,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开始把就业目光转向农村这块广阔天地。2005年6月,鹤壁市按计划选拔第三批大学生村官100名,结果,报名应试者达到560多人。

  实行"三优先" 力争培养永久牌人才

  和城市相比,我国大多数地方,农村的条件还是要差一些,农村的待遇还是要低一些。如何才能留住这些大学毕业生,用好这些大学毕业生?

  据分管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鹤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文彪向记者介绍,河南省鹤壁市自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总共选拔了三批共1018名大学生村官,截至2006年初只有8人因考入行政事业单位或外出另谋职业而退出,另有17人因不能适应农村工作、不被群众认可而被淘汰。大学生村官的人员稳定率达到97.5%,远远高于计划初的预想。

  中共鹤壁市委副书记张俊成认为,"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使用之所以取得较好成绩,主要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坚持实事求是,除了公开、公正外,还注重实行了"三优先"的原则。选出来的人对农村有感情,愿意长期扎根农村。

  所谓"三优先"原则,即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优先;所学专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相关的优先;同等条件下,优

河南省鹤壁市大学生村官计划:以事业留人
先选拔本村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安排在本村的,按照就近的原则安排。这样,他们对村情民意比较熟悉,可以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有农村生活经历,涉农专业出身,又是在本村或附近村庄任职,这一系列便利条件,都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如鱼得过水。在浚县小河镇梨园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的大学生村官郑良庆告诉记者,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虽然分配到鹤壁市工作,村民搞养殖遇到不懂的地方,还经常到市里找他请教。2003年,他从市粮食局饲料公司下岗后,干脆应聘回村当了大学生村官。现在,他自己办了一个3000只规模的蛋鸡养殖场,并义务为群众提供养殖技术指导。

  在郑良庆的指导下,梨园村有三分之一的农户都自己办了或大或小的养鸡场,全村蛋鸡存栏达13万只。2004年5月,他被村里党员推选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8月,他花十多万元钱,在村里新建了一座两层的楼房。现在,除了小孩在镇里小学上学外,妻子也离开城市,跟他在村里居住。

  做好"一联三帮" 坚持以事业留人

  鹤壁市通过不断总结,还摸索出了"一联三帮"等帮扶办法,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上帮扶,资金上倾斜,思想上帮教,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好的创业环境,以达到事业留人的目的。

  鹤壁市要求,县区领导每人联系一名"大学生村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他们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的示范作用。县区直局委与大学生村官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支持大学生创办致富项目。建立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书记帮带责任制,重点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制观念和组织领导能力。

  淇县高村镇石河岸村大学生村官、村委主任助理申利洲,针对当地养鸡户较多、但蛋鸡品种太杂的实际情况,想办一个孵化厂,需要资金30多万元。经多方筹集,还差十多万元。市委副书记张俊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指示有关部门设法予以协调,使难题很快得以解决。经过两年多的滚动发展,目前,申利洲的孵化厂已发展成为拥有种鸡2万套、孵化器23台、年生产雏鸡能力达600万只的"河南省华豫牧业有限公司",不仅使自己收入高了,还吸纳了本村近百名剩余劳动力到公司就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