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垄断是竞技体育身上搓不掉的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09:21 温州新闻网

  如果打破垄断,运动员就会有更多讨价还价的能力,其生活保障与文化教育也就不易被忽视

  拿过4枚全国金牌,曾经打破全国纪录、世界纪录的举重冠军邹春兰,因生活拮据而在长春当搓澡工,这种黑色幽默就发生在现实中,而且引发了很多的讨论。邹春兰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所得却极不公平。她收获的是不到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连拼音都不会;收

获的是为了保持女性特征,现在需要不断服用雌性激素类药物;还收获了对于现在生活的改善没什么帮助的一些金牌。

  有人认为这是竞技体育的错,但一棍子企图将竞技体育打死却是不现实的。现代社会发展到如今,人们需要大众体育,也离不开具有观赏性的竞技体育。批判竞技体育,指陈其种种弊端,可是我们何曾想过为竞技体育找到一条康庄大道呢?

  其实,竞技体育也离不开市场供求问题,只不过我们的竞技体育市场却是不健全的,甚至说我们根本就没有市场可言。国家是竞技体育市场的垄断者,在竞技体育的市场上,国家预先制定了种种格式条款,作为个体的运动员只有签订与不签订的权利。于是,很多时候运动员的许多权利都被忽视了,义务教育可有可无,发放给一些老运动员的医疗补助、补贴也可以当作一种给予运动员恩赐。

  其实我的要求可能是一种奢望,你几时看见电信给你说过同意不收月租费呢?你几时看到铁路正儿八经地降价呢?垄断是一种不需要与对方协商的权力,更不用说,在竞技体育的市场上,国家的高强度的行政垄断。而在竞技体育的市场中,体育局作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本身又是竞技体育培养的一方,又踢球又吹哨,那么运动员就只能在国家竞技体育培养部门出具的格式契约上签字画押,没有讨价还价的自由。

  全国冠军可以搓去客人身上的泥,我们却无法搓去竞技体育市场的泥巴———垄断。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竞技体育培养的模式到现在还没有转变的迹象。如果国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也能从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脱身,在宏观上进行管理,国家资助各种社会组织培养竞技人才,从他们培养的人才中购买竞技体育产品,放在国际运动会上为国家争光,并对各种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监督与查处,相信运动员就会有更多的讨价还价的能力,那么千千万万的运动员生活保障与文化教育就不能被忽视,各种矛盾可能会趋于缓解。

  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横空出世,让人看到一点希望。这位中国台球公开赛冠军,与其他冠军更多的不同在于他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少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模式,不花国家一分钱,自力更生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是“举国体制”的一个例外。这表明,尽管国家培养竞技体育的资源还不能为他人所分享,不过在登上竞技体育的舞台的问题上,还是给体制外的人开了一条缝隙,没有说一定要体制内的人才能参加国际、国内比赛。不知,沿着这条缝隙能否最终撬开这种高度垄断的体制,对于这一预测,我虽然感到很艰难,但乐观其成!

  来源:《东方早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