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主日”就是最好的防腐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09:44 南方日报

  过去“担梯看唔见数簿”,现在“村账镇管一目了然”

  “民主日”就是最好的防腐剂

  “和谐发展”看玉湖(中)

  争创三有一好争当时代先锋

  粤东农村穷、矛盾多,越级上访时有发生。但在玉湖,去年全镇仅出现1宗写信到县有关部门的上访件,而且反映的还是15年前的遗留问题。

  “我们并没有什么秘诀,关键是落实民主管理、透明公开,老百姓心气顺了、矛盾就自然少了!”镇委书记林林介绍说,怎么管好村里的“钱袋子”、怎么避免村干部贪污公款,这些棘手事,在玉湖早已不是难题。

  镇管村账重在把关

  在玉湖镇的“会计委托代理中心”里,会计员正在认真审核各村的开支。外面大厅的触摸屏上,清楚显示着20个村上月的“明细账”:固定资产、生产费用、集体欠债……

  “农村财务是最敏感的问题,为了加强监督,我们实行村账镇管!”代理中心的林主任介绍说,各村撤销会计员,改为报账员,每个村统一在银行里设一个专门账户,每笔开销经过村理财小组“二笔会签”后,还要报到镇代理中心审核、开支票,才能到银行提款。

  另外,各村每月15日前把详细账目汇总报给代理中心,统一计账审核后发回,15日在村里公布栏上详细公示。村民如果还有疑问,每月25日可以到代理中心查账,每一笔开销清清楚楚,还有专人审核解释。

  “过去村里的钱究竟怎么花,我们群众是‘担梯看唔(不)见数簿’,一头雾水,难免要对干部起猜疑。”新寮村72岁的黄细发老伯高兴地用乡谚说,“现在村账镇管,群众放心,定期公布,一目了然啦!”

  镇管村账,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呢?林主任笑着解释说,镇“管村账”不是“大包大揽”,主要是“看好账”。村里要用多少钱、干什么,都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并在村内部充分讨论审批,镇代理中心主要作用是把关,看有没乱花钱,如果不合理才“打回去”,让村修改、说明。这样通过关口前移、全程监督、预防腐败,做到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

  三个“民主日”解决所有问题

  对于这种转变,镇长吴俊波深有感触:“民主化程度不够,是造成群众对干部猜疑、干群关系紧张乃至矛盾激化的重要根源。玉湖要稳定要发展,就必须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理政,让全镇上下心齐气顺!”

  村里的事谁说了算?在玉湖镇,各村的村政建设、管理、开支等一切事务都必须实行民主决策,由群众提出意见建议,经村“两委”会议研究后,交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及时上栏公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

  村务的公开化、决策的民主化让村民真正找到了当家做主的感觉,支持村政建设也就成了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湖岗村进行民主决策,提出整治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党员、村民代表带头把自家的旧厕池填平,共带动群众填埋旧厕池300多口,并新建定点公厕5处,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民主管理,关键是如何形成长效机制?在玉湖镇,几乎每个人都会热情地把村里的三个“民主日”给你娓娓道来——

  每周六定为“民主活动日”,村“两委”干部听取群众的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对于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或作出安排;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出解释,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每月10日定为“民主议事日”,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村的重大事项,在充分的民主中决策,真正当家做主。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

  每月15日定为“财务公开日”。公布村资金、财产的收支使用所有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没人“上访”村干主动“下访”

  “阳光就是最好的防腐剂!有了这‘三个民主日’,群众要诉苦论理、监督干部就有了一个通畅渠道,误解和问题也能及时解决!”姑山村是最早“吃螃蟹”试行这一制度的,村总支书记黄俊强深知其中甘苦。

  第一个“民主活动日”,他就遭遇到了不小的尴尬。当时几个干部一字排开坐在村委会那个破旧屋子前面,群众远远地看着他们,表情稀奇古怪。毕竟在姑山,这是个破天荒的事情,群众心里都在嘀咕:你们该不是在作秀吧?当村干部笑容满面地为村民端上一杯杯热茶,有些村民所提的“意见”却是些风凉话,有的甚至当面奚落新班子。尽管如此,村干部还是耐心地倾听、解释,坚持了下来。

  下一个星期六,村干部照常接访,还公开了电话号码,让村民有事可随时联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渐渐地,来访的人络绎不绝:要求修桥的、提议建学校的、要求解决水利灌溉的,甚至婆媳争端等都找他们谈。头3个月意见确实激烈,村接待室真是门庭若市,村干部忙得中午都不能休息。

  干部不仅要听意见,还得切实解决问题。村民强烈反映:村里在榕江北河以东有近千亩耕地,原来就靠一条简易石板桥相通,但年久失修,村民要到河东耕作,只能涉水过河,从1999年起就有4名村民不慎溺亡,良田也渐荒芜。为此,村党总支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多方筹资300万元,建起了“润山大桥”。300米长的新桥宽敞平坦,连通了村道,村民还到对面荒芜的田地上种起了淮山、木瓜,收获丰硕。

  就这样,群众反映的困难一个个解决了。3个月后,来诉苦的村民越来越少了;半年后,就基本没人来“上访”了。这时,村干部又主动“下访”,每周至少到4户人家,边喝工夫茶、边拉家常,“和风细雨”地听民声、解民惑、纾民困。

  “农村的事情别遮遮掩掩,越捂着、盖着越容易出事。大家事情大家议,实行民主、公开,才能真正天下太平。”去年来,该镇参与民主活动的群众达3185人次,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15宗。群众由于意见有处提,反映问题有渠道,自然就不用越级上访了。

  本报记者陈枫胡键陈作成通讯员粤先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