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庐剧走过两百年衰荣时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09:56 安徽在线-现代农村报

  庐剧是一个乡土气息很浓的剧种,流行在以合肥为中心的皖西至皖东一带。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等,由于它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所以在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

  1980年,在巢湖市烔炀河镇发现了“烔炀河禁戏碑”。该碑原砌在街头一商店的山墙之上,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巢县知事陈炳所立《正堂陈示》。碑文上写道:“近倒七

戏名目,淫词丑态,最易摇荡人心,关系风化不浅。嗣后,如有再演此戏者,绅董与地保亦宜禀案本县捉拿,定将此写戏、点戏与班首人等,一并枷杖。”由此可推知,庐剧形成的历史应当早于1868年,至少也有近200年的历史了。从碑文中也可以看出,早在清代同治年间,当年的庐剧——“倒七戏”就已在巢湖一带广泛流行。这也说明巢湖一带是庐剧的主要流行地区,即一般所说的“东路庐剧”。它以巢湖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南的芜湖、当涂等周边地区,所以也称作“下路”。它的唱腔较为委婉,表演细腻,服饰相对较华艳。皖西大别山区,是以六安、金寨为中心的“西路庐剧”的流行区域,也有人将它与北路的淮南、寿县一带合称为“上路”。其中路,就是以合肥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1955年3月,“安徽省庐剧团”正式成立,从此,庐剧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的庐剧正如那个年代一样红火、一样充满生机和朝气。庐剧小戏《借罗衣》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得“演员一等奖”,丁玉兰被誉为“庐剧玉兰花”。1957年庐剧团赴京汇报演出了《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赢得首都各界的好评。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庐剧艺术与其它姐妹艺术一样没能幸免,剧团有的合并,有的改唱“样板戏”……1969年,省庐剧团与合肥市庐剧团合并,就是今日省城合肥唯一的一家庐剧团。十年过去了,像丁玉兰等中老年庐剧演员将一些庐剧传统小戏、大戏又搬上了舞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后备人才,庐剧演员出现了断层,后继无人的庐剧错过了第二次大发展的良机……

  进入新时期,庐剧舞台上又出现了几部闪光的作品:皖西庐剧团创演的现代戏《妈妈》是新时期第一部有影响的庐剧作品;合肥庐剧团演出的《鱼水浪漫曲》在庐剧的歌舞化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庐剧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徘徊后,又开始复苏!洋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