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典诵读今天还需要吗(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0:2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经典诵读今天还需要吗(图)

  5岁男孩李方兆带领小朋友读经典。特别提示

  一个世纪前,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数千年来一直为读书人所推崇的“四书五经”等被认为是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而被历史尘封,文革时期更是受到铺天盖地的批判。改革开

放20多年后的今天,“经典诵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运动,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有关人士甚至呼吁:让经典进入课堂!是新潮还是复古,众说纷纭。

  方兴未艾的“经典诵读”

  在古城,有一个专门从事“送经典回乡”和尝试“让经典进课堂”实验的德音文化教育中心。该中心2003年在我市正式注册,已有4年的历史。它的性质完全是义务的,其成员由以城市退休人员为主体的志愿者组成,他们中的许多人将自己的退休金作为活动经费。

  记者从该中心了解到,近年来,“读经”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少年儿童。现在全国上下倡导“经典诵读”的城市不在少数,光与德音文化教育中心经常联系的就不下50个。各大城市“经典诵读”书籍的直销网点有150多个。“经典诵读”活动是1994年由中国台湾的王财贵教授最先倡导的,目前,台湾读经的孩子已超过百万。1998年,“经典诵读”进入大陆,最初是以送书和志愿者宣传的形式开展。至今,大陆也有数百万孩子在读经中受益。西安市的“经典诵读”2003年初具雏形,现在有十几所小学和幼儿园正在尝试让经典进入课堂。参与读经和倡导此事的人群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专家教授,有政府公务员,有大学生志愿者,有社会活动家,也有一般的退休人员和家庭妇女。用德音的话来说就是:由民间发起,靠觉悟凝聚。

  2006年3月9日,在记者应邀参加的“西安地区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暨乐教与国学启蒙教育”演讲会上,记者见到了一大群这样的人。

  她叫曹宇,一位36岁、看上去很精干的女士,现为我市某区政府公务员。她儿子名叫李方兆,孩子出生两个月后,她就给孩子念大方文教出版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和《大学》《老子》及唐诗,连喂奶时也念。孩子四五个月时,除了念之外,有空就给孩子放这些经典的磁带,不管孩子睡着醒着还是笑着哭着。1岁3个月时,则教孩子用手指着念经典。到3岁半时,孩子已经会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部分、《论语》部分、《唐诗三百首》部分、《笠翁对韵》等。诵读经典不仅使小方兆记忆力和理解力得到加强,而且培养了他对书文的浓厚兴趣,阅读成为小方兆日常生活中下意识的动作。加上曹宇在工作之余的悉心指导,如今小方兆掌握的汉字达到2500个以上,报章杂志上的短小文章、家用电器的说明书等等都能念下来。不仅如此,诵读经典还使孩子心地善良,爱做好事,文明礼貌的程度比其他孩子也要好许多。

  记者还看到,在整个演讲过程中,几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像小学生一样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会忙着做笔记,一会又像突然想到了什么,赶紧记下来,准备在演讲结束后向德音提问。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退休老人,其中一位姓胡的退休干部,现在每月拿的1000多元退休金,基本上全被她用作义务宣传经典文化的费用了。她认为,传统文化从胎教开始才好,因为孩子的思想没有污染。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问题,它讲的是做人的五伦(君臣,父子,朋友,父母,夫妻),只有把这五伦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做好人。一个孩子只有懂得爱———爱国爱家爱民,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也是在这个演讲会上,记者遇见了德音的特邀嘉宾———一个从11岁起就开始读经、现为西北政法学院大三学生的建志栋同学。建志栋老家在河南灵宝函谷关附近,是夸父追日、老子写经及上演刘项争权等充满文化韵味的地方。他外公喜欢读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一直给他讲经典里的很多故事,时间长了,建志栋便对读经有了浓厚兴趣。他开始悄悄翻阅起了《道德经》,这一翻让他从此对经典爱不释手。现在还在大学的建志栋所具备的文化知识让很多老师都觉得诧异。他经常被其他学校和有关机构邀请去做讲座,并参与成立了一个书院,专门介绍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建志栋透露,目前他正在写一本初拟为《国学启蒙》的书稿。问及读经的好处,志栋坦率地说:“读经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合,也并不是每个人读经的效果都会很好。但从开阔视野、增加内在修养、了解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增强民族感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读经自有它特殊的妙用和益处。”

  家长们“摸着石头过河”

  对于“经典诵读”,家长们虽然看法不一,但心态大致相同———“摸着石头过河”。

  陕棉十厂小学五年级学生唐瑜,在爷爷唐天寿“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的启蒙理念下,4岁就开始读《论语》。当时她还识不了多少字,唐老就每天早上6:30准时叫她起来,唐老读一句,小唐瑜读一句,她用了半年时间才半懂不懂地背熟了整部《论语》。从《论语》开始,小唐瑜开始了她读经的历程。截至目前,年仅10岁的小唐瑜已经背会的经典有10多部,都超过了她的年龄。内容除了较为简单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常礼举要》外,还有“四书五经”部分内容。令人惊叹的是,小唐瑜阅读的内容广泛到很多大人和大学生都没有的程度,目前她涉足的经典有《史记》《诸子百家》等。

  对于社会上逐步兴起的“经典诵读”,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出不同看法。家住明德门小区的张女士在谈到读经时,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读经典的确不错,对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自有其好处。但我的孩子今年读初三了,每天功课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看那些东西。而且,重点高中在录取学生时,也只看成绩,谁会问你读过多少经典,有多好的修养?”

  “经典诵读”能否进入课堂?

  经典诵读是利是弊?它能否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能否进入课堂?一个个疑问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业内人士一般认为,读经典的黄金时间是13岁之前。有鉴于此,具体实施“经典诵读”最合适的教学机构就是小学了。而对于经典能否进课堂的问题,相关小学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西安市目前正在尝试“经典诵读”的小学有10多所,连北郊的一所盲聋小学也在积极尝试。陕棉十厂五年级的班主任许老师安排本班学生每天早读的时候,读5———10分钟特选的经典作品,内容有《论语》《大学》《中庸》等等。这样既不耽误学生按现代教育教材大纲学习规定课程的时间,也让孩子额外获得了“国粹”的营养,扩大了阅读量,增加了知识,同时让孩子从小就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觉得读经典的效果很不错,最明显的是写作和文学常识方面。对孩子理解力和记忆力的提高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她们班的语文成绩因此总是比别的班好。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的杨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搞“经典诵读”已经五六年了,她认为像现在的教学安排,每天只给孩子在书上指认一下,这个图片画的是小狗,那个是小猫,对孩子的培养和塑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多一些简单的经典方面的学习,这不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负担。实践证明,读经典的孩子学习起来比别的孩子较轻松。庙后街小学的马副校长也是“经典诵读”的支持者,他表示:“国学是国粹,我们现在有个任务就是要重新把我们的国粹发扬下去。”

  对于让经典进课堂,一些学校也有自己的苦恼。他们认为,如果能把经典诵读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无疑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可能要受到很多约束,它关系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一是会增加教师负担。二是经费问题。没有激励的机制常常很难调动起人的积极性。三是教读经典对老师首先得有个选择。有的老师自己本身都没有看过太多的经典,艺术文学修养和素质都不够,怎么去教学生啊?四是现在学校教学大纲里有的只是简单的古诗文诵读,学的古文都是用来应付考试的。勉强让学生读了,理解不了,学生都变成“八股”了。这样效果不见得就好。五是这些内容,上了中学、大学,会涉及的,那时与学生的智力各个方面都相符,学习起来也较容易,不用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现在小学升初中,考试不考这个,家长追着学校要成绩,上面要升学率,学校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

  “德音”如是说

  作为西安地区经典诵读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记者专门采访了德音(德音文化教育中心负责人,德音是其笔名)。这位气质高雅、谈吐不凡、年仅二十八九岁的“女强人”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诵读经典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曾经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后来因为历史原因,出现了文化断层,致使人们淡薄、忽视甚至渐渐遗忘了这些我国文化的瑰宝。我提倡人们读经,是不希望人们把自己祖先最宝贵最精华的东西遗失了。我希望不仅孩子读,家长也要学,全社会要形成一个好的文化气氛。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一个中国人,一个有着5000年灿烂文化的国度的后人,我有这样的责任感:不能辜负古人,不能忘记后人。现在很多人面临信仰失落、价值体系瓦解的困境,我希望我的同胞们和朋友们都能化琐碎生活为和谐人生,变生存压力为生活智慧。我提倡的读经,是立体化“国学启蒙”教育体系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他还有乐教、诗教、诚信养成与礼仪规范、戏剧影视美术、儿童瑜珈与太极拳操、医道养生启蒙及环保观念培养、趣味数学游戏与思维方法训练、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精神培养。

  就说西方的李约瑟吧,一个外国人都写那么厚一摞书来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中国人更应该懂得自己国家的精华。我们应该从古典教育中汲取营养来支持现代民生,注重人性的复苏,了解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和底蕴,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习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必须从孩子做起。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读经,能使道德增进,智慧增强,学业进步;成人通过读经,能找回人格的尊严,也找到教育子女的良方。对于社会来说,形成一个富有文化韵味的社会风气,是非常好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好事情,对个体生命的启发,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启发,对文化的振兴、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发扬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

  文/图记者姚村社实习生拓润叶王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