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天下文章一大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2:00 光明网
屠雨迅

  翻开现代文学史,我们会拜倒在一批文学圣贤的名下:鲁迅、巴金、曹禺…我们会津津乐道于他们那辉煌的成就。可是读书一多,就时常发现一些作品似曾相识,有的简直是移植或翻版(且不说是抄袭)。

  鲁迅的《狂人日记》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语见《辞海》鲁迅目下。)而在此将近一个世纪以前,俄罗斯最优秀的讽刺

作家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果戈理就已有过一部同名的小说。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构思,通过看似荒诞的形式,无情鞭挞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极端不平等。两个《狂人日记》不仅标题和艺术构思相同,而且人物与立意也如出一辙。后者对前者因袭得如此明显,就连鲁迅本人也承认受了果戈理小说的启示。

  1979年秋,我第一次读完《红楼梦》以后,恰逢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再版。我连续几个晚上读到下半夜,读完后觉得它仿佛是二十世纪的《红楼梦》。两者都是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盛衰历史的描写,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两部名著的许多人物命运颇相似,以致我当时看完后甚至分不清哪个情节属于哪部书。最后,两部书的主人公面对破落的大家庭,均愤而出走。除了历史背景有所不同外,《家、春、秋》从总体上讲与《红楼梦》实属大同小异。

  “她富于幻想,爱自由,但是落入了这个伪善家庭的束缚之中。她不爱自己的丈夫。她感到沉闷、窒息,生活在痛苦与绝望之中。正在这时,卡捷琳娜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丈夫的侄子。对他的爱给卡捷琳娜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意义。她要为做人的权利而奋斗,决心挣脱她厌恶的环境和生活。不自由,毋宁死。女主人公最后用自杀来表示她对旧势力强烈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以上这段评述介绍的是俄罗斯十九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大雷雨》。但是,倘若我们把这段介绍文字中的卡捷琳娜换成周繁漪的话,那么读者不会怀疑,它介绍的就是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如果说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巴金的《家、春、秋》尚能较好地反映当时一些社会现实的话,那么《雷雨》相形之下与现实就显得相距太远。在经济与文化都非常落后的三十年代,周朴园那样的家庭地位正是当时中国妇女所梦寐以求的。由于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影响,中国妇女地位低下,精神受着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祥林嫂才是那个时代妇女的典型,还有柔石的名作《为了奴隶的母亲》的主人公,她们还远远谈不上追求什么爱情。因此,周繁漪厌恶那种优越的生活是缺乏现实依据的。诚然,《雷雨》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但它所展示的人文背景很难说与华夏文化有什么关系,它仅仅是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一块飞来石,它来自俄罗斯,它没有摆脱欧洲贵族文学的影子。

  有人或许会指责笔者不懂得文学需借鉴才能发展。但笔者以为文学创作所应有的借鉴决不是一对一的移植或翻版。因为如此“借鉴”法所带来的只能是文学的衰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三位作家的代表作因为强烈地触动了当时社会的敏感区,进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确立了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就文学成就而言,他们远比古代作家同类作品逊色。我想,这是毋庸讳言的。

  笔者列举上述事实并不是为了贬损三位作家的成就,而是想拓展一下文学研究的领域。长期以来,我们把一些名家当作天才一样颂扬,从而忽视了他们也有一个从初学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只有正视这一点,我们才能不致被名家头上的光环所迷惑,而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创作成就。前文提及的现代文学史上的三位名家的代表作都是他们的成名作,作者当时都还年轻,也没有多少写作经验,更没有什么知名度,因而模仿前人的作品也没什么奇怪的了,后人也没必要替他们遮掩。巴金发表《家》时,只有27岁,而曹雪芹集毕生之功力尚未完成《红楼梦》;曹禺写《雷雨》时仅23岁,而奥斯特洛夫斯基发表《大雷雨》时已37岁,且距成名作的发表已有11年。其实,这三位作家对自己的创作看得并不那么神圣。鲁迅曾撰文《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了》,萧红有一次在去鲁迅家时,买了几根油条,发现包油条的纸竟是鲁迅的手稿;巴金直到晚年仍一再否认自己是文学家,尽管他是当之无愧的;曹禺当年写好《雷雨》后,放在抽屉里羞于拿出来,表现出一个习作者常有的心态。这些处女作、习作由于历史的机缘成了文学史上的名著。

  令人欣慰的是,上述三位作家后来又发表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因袭前人的地方是越来越少了。

  创造是文学的生命,这应该成为作家的信条。然而,纯靠创作而得以成名,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中间要走过漫长而坎坷的道路。不少人视之为畏途,于是便寻求捷径。不知是不是受了《狂人日记》、《家、春、秋》和《雷雨》的启示,新时期最先成名的作家刘心武也走上了这条捷径。他在七十年代末发表过一篇很有名的小说叫《醒来吧,弟弟》,写一个年轻人对生活失去信心,满脑子消极颓废思想。它与美国当代黑色幽默派大师约翰.契弗的小说《再见,我的弟弟》通篇如出一辙,只在结尾处稍有不同:刘心武按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惯常的做法,加了个光明的尾巴——主人公终于幡然醒悟,这一点不同之处在标题上也反映了出来。笔者当时就写信指出了这一点,但未引起注意。不少八十年代成名的青年作家乐此不疲,他们不再照搬十九世纪外国名著,而是盯着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坛,他们靠最先引进外国文学流派和创作手法而一朝成名。造成文学创作前所未有的虚假繁荣。当时文艺界有一言以蔽之,叫“各领风骚三五天”。这其间虽也有人指出某篇获奖小说抄自何处,某获奖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大段抄自某外国文学名著,但未能遏止文抄风的蔓延。由此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沉痛的。当读者们发现那许多小说原本出自一批文学匠人之手,而且又如此粗制滥造,不知所云,那么人们除了道声“拜拜”,还能指望他们干什么呢?当代中国小说为什么会失去读者,笔者以为是一大批模仿之作败坏了读者的口味。人们也因此不再崇敬作家,不再把文学视为神圣的事业。有人或许会问笔者:既然《雷雨》是一部模拟之作,那么它为什么至今仍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呢?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剧本本身的优势以外,观众的欣赏心理也是?桓黾匾姆矫妗>缰腥宋陕业牧叫怨叵涤狭艘慌忻竦囊匦睦怼1收咴柘耄热裟憬裉煊谢峥戳税滤固芈宸蛩够摹洞罄子辍罚魈煸偃タ础独子辍罚愕母芯趸嵩跹兀?o:p>

  关于因袭前人名作的是与非,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文学也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对从事自然科学的人们是必须的,因为自然科学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人类发明第一架飞机,到今天的宇宙飞船,虽然只有一个世纪时间,但却经历了无数次技术革新,这种继承是有形而具体的。而文学却不是这样,文学不是一对一的继承。《红楼梦》问世二百余年间,有记载的《红楼梦》仿制品就有十几部,它们有哪一部能与原著相匹敌?任何人企图把《红楼梦》修改、重写得更好都将是徒劳的。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后人的作品未必能超过前人的,不管你借用怎样现代的技术方法,模拟、移植前人的作品都是没有出路的。

  当今社会日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学作品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市场。近年来,国内常出现版权之争,有的甚至仅为一行诗而对簿公堂。笔者曾设想,倘若果戈理与鲁迅都在世,会不会因《狂人日记》而卷入一场讼案?不过,约翰.契弗当时倒是在世的,他似乎并未起诉过刘心武。那么,文学捷径还可以走下去?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言与比较文学无关,那是另一种文学现象,早有人作过深入的研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