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年轻学者为何造假胆子更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09:55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评论员徐锋

  据报道,今年3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发布简报,报告称高校靠学术造假从国家圈钱现象严重,从曝光的20个案例来看,有些涉嫌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有些在研究课题申请书中弄虚作假,如明明硕士没毕业,“职称”一栏却敢填上“讲师”……近些年,著名学者因学术造假、剽窃论文而身败名裂的新闻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学术界在公

众中的形象。

  知名学者造假,令人喟叹;而刚出道的年轻学者造假,则令人惋惜、引人深思———此次曝光报告指出,有些青年科研人员刚刚走上科研岗位,却往往学坏更快,胆子也往往更大。初生牛犊不怕虎,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与老学者的谨慎相比,刚出道的年轻人顾虑更少,经验更欠缺,因此犯错误的几率必然更大。

  曾有人说,“今天是一个缺乏大师的年代”。放眼近代近百年历史,对比一番,此话似乎不无道理。一些学者躬身自省,进而得出结论———今天,与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缺乏的不是“硬件”(设备、资源),而是“软件”———治学的品德和心态。此话不难理解,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初步建立,传统和现代之间还存在诸多断层、脱轨之处,在这样的时代里,“浮躁”成为一种常态。学术界也未能幸免,“惟效益论”、“出名要趁早”成为很多年轻学人奉为圭臬的真理,不少年轻学者不惜跨越雷池、铤而走险;而某些“学者”,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屡出奇谈、大肆炒作,也迅速成为学术新星、“学界良心”。这种不正常的学术环境,对年轻学者的价值观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院士陈佳洱批评说,现在的青年科研人员太现实。笔者认为,面对市场经济,学者固然应该具有现实关怀,然而,这种现实关怀不能以牺牲学术道德、学术良知为代价。跨入学术界的第一步往往决定了今后职业生涯的心态和姿态,因此,如何更好地教育年轻学者“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推而广之,文艺界、商界等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