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娘家河”上灞陵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10:4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娘家河”上灞陵桥(图)

  陇西县首阳镇渭河水。

  

“娘家河”上灞陵桥(图)

  渊源西安的渭河第一桥。

  “灞陵腾跃跨云天,崖柳朦胧锁雨烟。一泻随心石孟浪,清波渭水涌珠璇”。

  渭源县县城南侧,该诗出现在一座全木质的拱桥上。诗句中出现的“灞陵”、“渭水”二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并在当地展开寻访,探究该桥与西安“灞陵”之间的关系。

  一步便可跨越的“娘家河”

  西出武山,进入甘肃省东南部的定西市陇西县境内,该县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52公里,总面积2409平方公里,西与渭源县紧邻。渭河在此河段长46.1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9750万立方米,接纳了来自南北的7条支流。

  陇西县城以北,记者顺河堤下到渭河河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无法想像这就是存在于脚下的渭河。片片龟裂的河道,深不过脚踝的细流,只有宽展的河床和曾被河水冲出的一米多高的断层提示———这确是渭河。

  用力一跃,记者竟一步跨过了渭河。

  在这里,渭河河水已不再是富含泥沙的泥黄色,水色变得微黄,水体呈半透明状。但从裸露河床上遍布的白色粉末来看,盐碱仍是渭河水质的特征。和下游河段一样,这里毫无例外存在着采沙现象,微黄的河水在挖掘机隆隆的响声中再次被搅得浑浊。

  在陇西县二十铺村,渭河乡卫生院院长张曙告诉记者,这里在2004年撤乡并镇时,首建于1970年的渭河乡并入了首阳镇,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仍依赖于渭河,沿河的五个行政村,1万左右的居民用渭河水灌溉,种植黄芪、党参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十年间,由于上游建坝截水,渭河水量变小。加之村民利用硫磺加工党参、黄芪等药材,使渭河水也受到了污染。如今,当地村民患胃病的人数逐年增加,虽然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但当地居民认为“胃病与河水里增加的化学成分有关”。

  陇西县至渭源县沿途,记者看到四条以上的大小支流由南向北汇入渭河,虽然径流量有限,但水质清澈。首阳镇以北,在渭河河道内觅食的白鹭首次进入记者的视线,河水里宛如珍珠项链般的蟾蜍卵清晰可见。

  进入渭河源头地区渭源县后,渭河以更为清秀的身姿展现在眼前,水量有所增加,河面加宽为三米到四米。得知记者是来寻访渭河源头后,当地人把我们戏称为“回娘家”,“一衣带水”的地域情感,拉近了彼此陌生的距离。渭源县县志办漆慎主任告诉记者,当地人的话并非“戏称”。早年间,渭源地区的居民前往渭河下游,只要是在陕西境内摆渡过渭河,当地人是从不收费的。渭河边的陕西人把渭源人亲切地称为“娘家来的人”。

  渭河“第一桥”渊源西安

  “灞陵腾跃跨云天,崖柳朦胧锁雨烟。一泻随心石孟浪,清波渭水涌珠璇”。

  渭源县县城南侧,该诗出现在一座全木质的拱桥上。诗句中出现的“灞陵”、“渭水”二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并在当地展开寻访,探究该桥与西安“灞陵”之间的关系。

  这座桥是一座纯木结构的单拱廊桥,带有明显的古典民族建筑特色。木桥南北而卧,全长约40米,桥拱跨度近30米。桥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纵列排开,从两岸桥墩底部逐级凌空拱起,站在桥面的廊房下,可凭栏眺望。整座廊桥雄伟壮观,工艺精美。

  根据渭源县县志办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桥名为“灞陵桥”,的确与渭河下游的西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距渭河发源地鸟鼠山品字泉约10公里,“灞陵桥”还被称作“渭水长虹”、“渭水第一桥”。据初步考证,“灞陵”为古县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汉文帝卒后葬此。在明洪武初,大将军徐达率兵西进,在渭源县城东与元将李思齐展开激战,结果元军大败,只好退守渭源城,且拆了渭河桥。此时正值暴雨连天,渭水陡涨,使明军无法涉河攻城。徐达连夜组织将士修桥,却因水势过猛卷走水中的山石木料。正在一筹莫展之时,谋士建议“木笼装石投放河底,垒成桥墩,再架桥面”,徐遂采纳,终修成一桥。徐达即命军士过河绕道临洮截断元军退路,自己亲率大军攻城。元军大势已去,只好投降。为纪念这一事件,徐达根据部下“渭水通长安绕灞陵,当为玉石栏杆灞陵桥”的建议,亲笔题名“灞陵桥”,配以玉石栏杆,这时的灞陵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

  “灞陵桥”自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建成至今已有638年历史。期间,经清朝以及国民党政府多次重建。1943年8月,建成现在的纯木拱桥,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吸引着近代名人、学者留下诗文笔墨。左宗棠、于右任、杨虎城等人均有题匾、联语、赞赋。

  记者在“灞陵桥”下看到,几名少年正在清澈见底的河水边嬉戏。下游二十米处,两只家鹅雪白的身影倒映在河面上,与远处在河边觅草的羊群遥相呼应,颇有田园牧歌的韵味。

  “此时,四百余公里外的渭河陕西段是何情景?”记者不由想到。文/图记者金石吴飞发自渭源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