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期待改革为文化事业正本清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15:17 新华网

  奚旭初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28号至30号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会议上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据3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我们的文化事业,最终的出路也要依靠改革。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提出了“文化赤字”的说法,提出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的“入超”。依我之见,“文化赤字”不仅存在于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在国内,大众文化的传播其实也同样存在“赤字”现象。

  这些年来,虽然不少地方还忘不了把文化挂在嘴上,但实际上不过是逢场作戏时的空话和套话,文化似乎已成了经济的附庸,即使被想起来,也不过是“搭台”的角色。许多地方的文化宫、文化馆,要么干一些没文化或者是“伪文化”的事儿,要么是靠出租地盘去搞什么“以商养文”。图书馆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藏书越来越旧甚至越来越少,连馆址也朝不保夕。在所谓的“经营城市”中,开发商相中的地段,图书馆就须出让;招商项目要在此处落户,图书馆就得让路。再看图书出版,乍一看万紫千红,细一看大同小异,精品力作少,平庸之作多,更有“美女”、“乳房”、“性感”、“高潮”喧宾夺主,似乎今日中国的文化要由“性文化”领衔了。纷纷扰扰的文商之争中,这些所谓的“文化载体”莫不捉襟见肘,生存艰难。

  民众将文化振兴的希望寄于文化体制改革。民众心目中成功的文化体制改革,应当是有足够的真正的文化场所,有更多的好书可读,有更多的好戏、好电影可看,并且是看得起的而不是一看书价票价就让人发晕。文化体制改革,当然不排斥市场化。然而市场化只能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部分,公益性更应是文化事业的重头戏。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能只讲经营性不讲公益性,或者公益性成了聊胜于无的点缀,经营性却成了“主旋律”。今天讲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那么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高瞻远瞩,把该“养”的文化“养”起来,“养”好了,以优秀的文化潜移人、默化人,也该是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题中之义。

  相关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