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道德账单”的弱化与错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16:41 四川新闻网

  3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发布了2006年第一期简报,对2005年11月以前受理的投诉和举报进行了初核、调查和处理。简报将部分案例隐去名字和单位名称,将其主要事实与处理决定予以公布。国家自然基金委希望“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据3月31日《中国青年报》)。

  学术造假历来被看作道德问题,大面积的学术造假则暴露出学术界道德自净能力的

极端弱化。这次公布的“道德账单”显现出三大特点,让人颇多玩味。

  首先是越往学术金字塔的高端走,学术造假的风气似乎越盛。20个反面案例,高校赫然占据15个之多,曾经被视为知识分子求知修德的学术殿堂,就这样沦落为一地鸡毛的道德菜市场,任何反道德的行为都可以在此生根发芽,涉嫌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涉嫌在申请书中弄虚作假……手段无所不用。

  “道德账单”的另一大“亮点”是新人比老人造假胆子更大,更勇于采取哪怕旁人看上去很低劣的造假手段。不少初出茅庐的科研工作者,就已很老练地通过伪造个人信息、伪造履历、伪造莫须有的人员名单来获得自我所欲的满足。这些科研人员本该是年轻人向往的道德榜样、知识精英中的翘楚,可他们不顾及社会评价,也并不在乎自身的形象树立。

  “道德账单”所展现的第三大特色是学术造假已经从散兵游勇的个人行为,演变成有预谋、有组织的团体共谋。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朱效民博士分析说,科研项目及其经费的申请,往往涉及一个研究团队,成员一般包括高级研究人员、中级研究人员和初级研究人员。“老中青”三代齐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捞取科研经费而集体造假,表明学术道德的风气败坏之下,任何一个学界中人都很难独善其身。

  “道德账单”再次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与惩罚机制,学术道德的低劣化倾向就像一场大规模传播的流行病毒,越来越多的学术人士既成为被感染的受害者,又成为其他同仁散毒的肇事者。最终,所有正在或即将踏入学术界的知识分子,都可能正在走向一条因为超载而快要沉没的道德轮船。

  “道德账单”所面临的悖论正在于此:“隐去名字和单位名称,将其主要事实与处理决定予以公布”的匿名点评,显得如此轻描淡写,既无法给公众带来足够透明的信息传递,也让造假的当事人回避了面对公众的尴尬。而即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力图将“道德账单”抬高到应有的管理位置,恐怕也会失望地发现,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与惩罚机制配套,“道德账单”始终会徘徊于高分贝的道德呵斥与低力度的可行举措之间。现行的行政管理资源配置没有赋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实质性的权力效用,“自查自纠”与生俱来的道德弱化,也很难取得放弃既得利益的心理突破。

  “道德账单”最根本的困境,是道德永远驾驭不了体制,而是反过来,体制处处制约和引导道德的走向。那么多参与学术造假的知识分子,不是不明白这样做给自身人格和品质带来的伤害,但是在当下“知识学术”变成“论文学术”、“科研项目申请”变成“经费争食”的丛林世界中,欲望只会被无止境地释放与变相鼓励,道德将继续被无休止地打压和破坏。

  这就是“道德账单”的错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想以道德的形式来解决体制上的问题,就如国家审计署试图以审计活动,用公众舆论的声援来消解强大行政势力的牵制,结果都无法如人所愿。

  知识分子视学术道德为玩物,暴露出“举国办科研”的痛楚,如果不从体制上解决“举国垄断”之下效率与公平的丧失,不断累积的“道德账单”,换来的不过是公众的沉重叹息、学术造假者的嗤之以鼻。(毕舸)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