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施琅将军正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2日00:00 红网

  最近,央视大剧《施琅大将军》正在热播,此片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为蓝本,以恢宏的气势,真实而客观地再现了清康熙时期,施琅将军平定台湾,实现国家统一的丰功伟业。

  在此片播出不久,却有很多网友,在网上大声唾骂,有骂施琅是民族的败类,有鄙之为反复无常之小人,有通斥其为汉民族的耻辱。在大家的一片骂声之下,笔者有话要说,不管施琅将军为人上有何瑕疵,但其最终统率2万大军,横渡风高浪急的台湾海峡,从郑氏集

团手中收复台湾,并使台湾回归中央,这就是一件光照后世的大事,这就是一件彪炳史册的盛事。

  但有些观众,在看着《施琅大将军》时,脑中却不时回想着那段历史,施琅将军先是随明将郑芝龙投靠清王朝,不久又投向郑成功,成为反清复明的主将,之后,暂居台湾由于郑氏后人的不礼遇,施琅又随及反叛郑氏集团,而最终倒向了清王朝。

  这段历史,只能说明施琅在那样一个时代,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为人之圆滑,和时刻以追求个人的利益为准的思想,确实与我们所认同的传统忠义价值是相违背的。

  但在施琅投向清王朝之后,他却能积极地为收复台湾而不断地向康熙帝上疏,在康熙帝实施“迁界禁海”的大政策下,而能果断地表达收复台湾对泱泱中国的重大意义。正是在施琅的不断影响下,康熙帝曾数次派大员前往台湾进行招抚,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中央。在面对郑氏集团也想援朝鲜例而自立为国的严峻形势下,施琅极力向康熙帝进谏,清廷应“乘便进取,以杜后患”。

  于是,康熙帝于1683年,命施琅轻率2万之众,驾300艘战船,兵不血刃,海不扬波的实现了台湾的和平统一。施琅将军这一旷世其功,名垂青史的伟业,是不容抹杀的。在台湾和平统一之后,清王朝上下,大多主张“迁其人,弃其地”,认为台湾只是一个弹丸小岛,是“一块荒壤无用之地耳”,就连康熙皇帝自己也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在弃台之声甚嚣尘上之时,施琅站出来,从历史,当前和长远的角度,阐明台湾地位之重要性,强烈要求,国家必须实施对台湾的管理,必须把台湾放置一个重要的位置。

  在施琅的“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之圉”呐喊之下,1684年,康熙皇帝终排除一些人的干扰,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使台湾成为我国东南边防的一道万里长城。

  纵观历史,施琅将军虽然在复杂的历史的环境下,做出了一些有违中国传统仁义价值的事,但其在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功勋,永远值得后人敬仰。至于,还有网友指责,施琅将军作为一个汉人,投靠满清王朝,就是民族的败类,民族的耻辱,这一说法更让人觉得可笑。

  网友们狭隘的汉民族主义,是封建思想的一种遗毒,是与现代所强调的的民族大团结格格不入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满人所建立的清王朝,是那个时代的正统,也就意味它是国家的象征,民族的象征,施琅的最终选择,无非是回归中央。其实,施琅的选择过程,恰恰不是背离民族,而是实现了国家的分裂到统一。

稿源:红网 作者:张雪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