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2日06:00 光明网
李树杰

  打开报纸、电视,经常会看到一些令我们气愤和感慨的事情。

  ——上海70多岁的朱祥林老人因患癌症,独自一人乘公交车前往中山医院复检。途中,售票员四次动员乘客让座无果。老人为减轻疼痛,颤抖的双手拿出癌症病历,用虚弱的声音央求全车的乘客,可央求声依然石沉大海。

  ——“我救了19人的命,谁来救我的命?”这是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的悲壮呼号。他在池塘中勇救失事中巴车中的19条生命,之后悄然离去。然而因在水中浸泡过久,诱发了肺气肿和肺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举债4万8千元之后,家庭再无力负担更多的医疗费用,年仅45岁的金有树不得不离开医院,病死家中。就连下葬之时,19名被救者也无一人到场。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16%的沪上青少年被访者认同“在马路上捡到1000元钱后私占、私分”,46%的青少年赞同“诚实就是吃亏”的观点,还有一成多青少年对“乱穿马路”等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持认可态度。

  ——邻居有一女青年,从小看着她长大。小时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唱歌跳舞,逗人喜欢。如今十八九岁花季年龄,天天花枝招展,招摇过市。工作不想干,天天跟着不三不四的男人混,从不回家过夜。以同居为时髦,堕胎为家常。

  ——一些干部不以腐败为耻,反以堕落为荣。收红包、得回扣,以及借婚丧事和生病收钱。这在过去都视为“犯大错误”,躲都躲不及,现在却习以为常。还有跑官买官,赌博,包二奶,烧香拜佛也半公开化,似乎不再怕人。

  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情,证明我们的社会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荣辱感”消褪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一些人眼里,是非不辨,香臭不分,黑白颠倒。我们过去极力倡导的东西被当成过时的老古董丢到一边,而极力反对的东西却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

  在这种现实环境下,总书记提出了以“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时在中华大地掀起了千层浪。“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提出,既及时必要,又代表民心、符合民意,是匡正社会风气的有力武器。尽管这些年社会生活日趋多样性,每一个人有选择个人生活方式的自由和权利,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不能没有底线和准则。特别是是与非、黑与白、美与丑、荣与耻不能大颠倒。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要给人们一个指针。不然的话,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和秩序就会一片混乱,所谓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我以为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最耐人寻味的还是“社会主义”四个字。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年,我们似乎把关注点全放在“市场经济”上,而对“社会主义”有些淡忘了。我们在拼命地挣钱,向往富人的生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嬗变。可是,尽管我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但社会的本质还是社会主义。我们这个社会仍是一个需要社会主义信念和道德所维系支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既要遵循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政治道德要求,又要遵循乐于助人、诚信明礼、团结友爱等传统道德要求。而且这种政治道德要求和传统道德要求是紧密融合一起的。如果一个人只有个人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和独善其身,没有了社会主义的信仰、思想、意识,那么他的道德是浅层次的,是“小德”而不是“大德”。

  实际上,我们搞社会主义已有近60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创造了“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一大批带有社会主义浓厚色彩的新道德、新风尚。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宝贵财富。雷锋、王杰、草原小姐妹、焦裕禄、时传祥、王进喜、王秉贵等等英雄人物,以及“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小车不倒只管推”等耳熟能详的口号,都是这种新道德的体现。这种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荣辱观,因为将个人的政治追求与个人道德完美地结合一起,从而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年代,不能说这种道德和精神完全过时了,不管用了。越是搞市场经济,就越需要加强道德建设,以抵销市场经济中暴露出的人性恶的一面。事实也证明,正是我们不知不觉中抛弃了这种道德和精神,淡化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才出现了现在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

  过去我们是搞过一些“左”的东西,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但一些能激励人、鼓舞人的东西不能像泼脏水连小孩一起倒掉那样全部舍弃。只要我们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那么这些优秀的东西还是要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总书记在荣辱观前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我认为十分英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