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2日08:16 新华网 | ||
3月30日,在京落幕,会议消息称,将在全国推广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3月28日至30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进入2006年以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步骤紧锣密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随后,在全国两会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热点之一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机构,并抓紧研制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一切迹象表明,2006年正在成为中国文化体制变革的“破冰之年”。 文化体制改革引起广泛关注,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特殊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众所周知,文化事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既与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又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我国文化事业的构成而言,既有公益性文化事业,也有经营性文化事业,不同性质的文化事业需要分类指导。而迄今为止,我们关于改革的理论和经验成果,主要来自于经济体制改革,这也使得文化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探索性。 然而,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改革文化体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已是刻不容缓。 从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看,文化越来越显示其作为国家软实力而存在的地位,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对于促进民族自信心的培育,对增进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十分重要。 从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来说,当前我国文化事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精神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这些变化,现行文化体制表现出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不相适应、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一些突出问题。 从本质上看,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事业单位,是一次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促进;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则是新形势下公民文化权利的落实和实现;对执政党来说,意味着文化执政能力的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在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人民群众需要的满足和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建设三方面同时取得成效。从解放文化生产力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生产更多的好作品,涌现更多的文化人才,经营性文化事业能够在市场上充分施展,公益文化事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从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使人们不仅能够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文化创造中来;从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使健康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近几年里,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在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文化市场体系和推进文化综合执法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一批大型国有文化单位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成功“转制”。一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拓宽服务对象、开辟服务领域,更好地承担起了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试点地区的政府在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依法管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可以预计,这些经验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以预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还将会有新的课题需要去不断解决。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活力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水平。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事业总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改革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事业单位所关注,而且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正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激发了国家的活力,文化体制改革对社会也必将产生全面的影响,它不仅会打破束缚文化发展的不合理体制,激发文化创造力,壮大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服务,而且势将建立起新的时代精神风尚,激发人们对改革事业不断推进的新希望。(文/刘洪波) 相关报道:
来源:瞭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