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喜看鼓楼映霞光——黎平抓旅游兴县谋跨越发展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2日08:52 贵州日报

  在黎平,一串串经济果实振奋人心:“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以上,2005年与“九五”期末相比,增长58.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175757万元,是“九五”的6.1倍;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738万元,年均增长9.2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2元,比2000年增加478元,年均增长4.9%。

  黎平经济在经历风雨之后,迎来耀眼霞光,进入快速行驶车道。县委书记杨胜勇告

诉记者:这是全县“以机场通航为契机,围绕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交通、县城等各项建设”取得的成果。

  上世纪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调整林业政策,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给黎平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天然林禁伐和人工林限伐后,财政十分困难,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黎平旅游资源潜在优势的分析,杨胜勇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县委提出“1123”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即“以建立一个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营造一个宽松、宽容的发展环境,夯实农业、交通两大基础,实施旅游兴县、科教兴县、发展非公有制三大战略。”

  为了尽快将丰富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黎平县在认真思考的同时,也在借“脑”谋划。委托深圳赛纳策划公司组织由社会、经济、文化、旅游、建设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策划班子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研,并与国内多点类比,做出了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侗族文化为龙头,以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为平台的“侗乡文化之都”整体发展战略策划。

  一场积极对接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侗乡黎平拉开了序幕。

  以规划为先导,确立旅游规划为“纲”、其他规划为“目”的规划编制体系。完成了《黎平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县城建设总体规划》以及肇兴、翘街、南泉山、八舟河、天生桥景区详细规划,为黎平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侗族大歌”为媒,加强宣传促销。侗族大歌艺术团多次赴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重大文艺活动中展演,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黎平机场通航庆典“飞向苗乡侗寨”文艺晚会上,万人侗族大歌演唱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以申遗为契机,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成立侗族文化旅游促进会等组织机构,加强对民族文化整理、研究;积极申报侗族大歌为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侗族大歌等六个商标和“侗乡之都”网络商标。在城关四小、平架、岩洞等中小学开办侗族文化特长班,将侗族文化教育纳入常规教学。出版发行侗族文化系列丛书。

  以民族节日为载体,提升民族文化内涵。整理和挖掘民族民间节日,成功举办第一、二届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和“侗族大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侗族稻作与祭祀文化国际研讨会、黔东南自治州苗侗民歌大赛、“黎平会议”7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扩大侗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月花溪,春意盎然;万亩果林,山花烂漫。

  “以前开小煤窑赚点钱总是提心吊胆的,一是怕国家来查,二是担心煤窑出事。如今栽种经果林国家鼓励,再不怕被人戳脊梁骨,说我们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3月16日,在花溪区麦坪乡康寨村看马坡的山岭上,种植大户唐汝庆指着漫山遍野的经果林,满脸笑容地告诉笔者,“我承包的这100多亩地,过去是黑煤山,现在成了花果山。”唐汝庆看着花满枝头的布朗李、杨梅……开始计算着今年的收成。花溪人正在这场由“地下”转到“地上”、由“黑色”转为“绿色”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倾力发展绿色健康产业,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1999年以前,贵阳市花溪区共有大小煤窑500余个,年产煤177万吨;经果林不足1500亩。到了2005年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煤矿产业的相关要求,全区煤窑关井压产至47个,年产量85万吨;经果林则达3.04万亩。这组数字足以显见花溪区从黑色产业转变为绿色健康产业的决心及成效。

  同时,花溪区共实施6.5蒸吨以下燃煤供热装置改造89台。此项工程使花溪城区及景区每年减少燃用原煤1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00余吨,减少烟尘排放200余吨,有效改善了空气环境质量。

  花溪区乡镇企业局局长刘光强告诉笔者:煤炭产业在花溪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末,像麦坪、久安、燕楼等产煤炭乡镇,可以说是三分财税有其二。当时,花溪区面临着“留得青山在”与“稳靠黑煤山”的两难选择。

  据花溪区林业绿化局副局长赵黔铭介绍,前几年,煤炭产业在为花溪区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导致了大片的“青山”变成“黑山”,对贵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花溪河水质产生严重威胁。那时的花溪,耕地占用状况严重,山地荒废污染情况恶化。从2000年开始,花溪区忍痛对煤矿实施关井压产,转而扶持发展以经果林为主体的绿色健康产业,并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

  麦坪乡康寨村支书谢心福自豪地说:“以前是我们要老百姓种果树,现在是村民争着来承包种植经果林。全村3000多亩百年荒山一块也没剩,去年底就全部承包给村民了。”

  湖潮乡磊庄村村委会主任邓连洪说,在发展绿色健康产业中,全村317户建成沼气池204口,1口沼气池平均每年节约3吨煤炭,全村节约燃料费20余万元人民币。磊庄村紧紧以沼气为纽带,结合圈舍、厕所和厨房改造,带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步发展,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以前给别人挖煤污染村寨环境,煤锈水还影响粮食产量,现在自己承包3000亩荒山种植布朗李,平时搞点农家乐,挂果第二年总收入就超过了4万元。”麦坪乡康寨村村民唐汝强向笔者道出了他的切身感受。

  近年来,按照“树立贵州窗口形象、体现贵阳林城特色”的基本要求,花溪区着力把绿色健康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平台。在推进绿色生态经济产业一体化过程中,围绕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区、全省休闲度假中心的目标,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历史性机遇,着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贵阳市二环林带保护工程、“南明河三年变清”工程、“中日合作”生态林工程以及“三情”生态文化园等一系列生态工程项目。实施全流域治理,加强“水、林、矿、居”等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旅游商贸等,构建“产、供、销”绿色生态产业链,绿色健康产业初具规模。

  燕楼、湖潮、黔陶等乡镇创新发展绿色健康产业,在各村以“公司+协会+农户”模式,采取“帮村扶贫单位+农户”、“干部+村+农户”等帮带措施,积极发展特色乡村经济,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2004年,党武辣椒通过省级名优农产品认证,建成党武乡茅草、果落等涉及7个乡镇29个村的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2005年,花溪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贵州唯一)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成了上水、谷蒙等14个生态经济示范村;全区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9.32万亩,义务植树12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4.38%,经济总价值近15亿元。

  “去年村里请来市农科所的专家指导,今年看着这‘花果山’,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如果今年的价格比去年略有上升,80亩杨梅林总收入将在3万元以上。”久安乡吴山村村民曾凡华话语中充满喜悦和希望。曾凡华只是众多受益于绿色健康产业的农民之一。目前,花溪区共有两万余户农民承包经果林,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受益的新兴经济支柱产业正在花溪蓬勃生长,并将给花溪人民带来绵绵不竭的福祉。

  以招商引资为着力点,加快社会办旅游。出台加快旅游发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先后与香港明德创意集团、贵阳世纪风华旅游投资公司、湖北楚国城旅游开发公司签订投资协议。目前,楚国城、世纪风华、香港明德三家公司已分别投资3300万元、500万元、100万元,景区景点建设初具规模。县内投资开发的飞龙洞、八舟河景区已对外开放,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年来,黎平县紧紧围绕侗族文化生态旅游定位,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跟进,媒体搭桥,群众参与”,探索并建立旅游良性开发市场机制,加快旅游发展,旅游业呈现良性上升势头。2005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9.1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93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7438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1.87、9.7、4.23倍。

  夯实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是黎平县交通建设突飞猛进的5年,是沧海桑田天堑变通途的5年。2005年11月6日,黎平机场建成通航,黔东南自治州没有民航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标志着黔东南自治州民航事业进入新的里程,拉近了侗乡与山外的距离,从而开辟了侗乡对外开放的国际窗口。

  5年前,黎平县一条油路也没有。交通落后一直是制约黎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黎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修路是侗乡儿女走出大山的梦想。1999年,国家将黎平机场列入建设规划,2000年12月启动建设。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全县要坚定不移地舞好黎平机场这个龙头。坚持把促进投资合理增长作为改善基础条件、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首要任务。

  机场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公路设施、旅游线路等项目申报重新拼盘,“三横四纵两循环”公路建设规划经过酝酿出炉,进一步确定了围绕机场建设,以提高出省连县通道公路等级为重点,以连通旅游景区公路为基础,以大交通带动大流通,大流通促进大旅游,大旅游推动大发展的指导思想。基础设施建设摆到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交通作为实现旅游突破的着力点与平台。

  以机场为中心,立体交通网络整体推进,公路等级提高。积极争取到成都至厦门高速公路过城区的规划,黎平至湖南省的靖州县、黎平至榕江、黎平至锦屏三条出省连县油路改造工程完成,实现油路“零”的突破;黎平至剑河、黎平至从江、黎平至广西高安通桂林的3条出省连县油路改造正在抓紧施工,黎平至从江公路今年将完成;县城至机场、黎平至湖南通道油路即将动工;25个乡镇通乡公路实现镶边,“三横四纵两循环”公路骨架网络基本形成。5年累计完成油路改造111.6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883.58公里,比2000年增加1422.95公里。

  在建设中,县委书记杨胜勇、县长闵启华带领相关部门,深入机场和公路施工现场。为建设单位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保证交通建设项目资金,不折不扣配齐项目工程资金,确保到位使用。5年来,本级财政配套公路建设项目资金1355万元。从2002年起,将县乡道路管护资金列入年初财政预算,2005年就单列资金70万元,确保了公路畅通,连续多年保持公路好路水平。

  张扬城市魅力

  2005年11月6日,出席黎平机场通航典礼的领导和嘉宾由衷地赞叹:黎平县城路变宽了,街变美了,城变样了。

  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文化的缩影。黎平作为全国侗族人口最大县,而县城却是经历了一个历史风云演变而来的汉文化古城。“县城要整体突出侗族建筑文化特色,体现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侗乡文化之都’城市品位,打造好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是杨胜勇、闵启华下达给建设部门及建设者的研究课题和艰巨任务,倾注了他们和县四大班子的大量心血。

  在“侗乡文化之都”理念指导下,按照保护古城区、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的规划,黎平确定了建设方向,即利用县城山丘地形和山林环抱的特点,向南北两侧拓展,发展“大集聚、小分散,跨越式、组合式”的山区城市模式;通过北拓、南移、西优、东控,打造以“山、水、城、林”的自然格局为基础的空间结构,在空间上构成“一城两翼三中心,两轴三带六分区”的城市格局。为使建设更具操作性,对街景、道路系统、建筑单体、小区、广场等建筑形象、色彩和空间布局都作了原则性规定,对建筑立面造型、色彩,小到门、窗、柱、檐、顶和墙面的造型、色彩和用料都做出要求。

  机场通航前,县城的五开大道、黎阳大道、清泉路、富民路、开泰路、西门冲饮食一条街等几条县城主要道路相继建成,亮化、绿化和美化同步推进,县城“二横四纵”骨干路网基本形成,通过道路拉动,路两侧土地成为外商竞相投资的旺地。

  几年来,全县共筹集城建资金6.2亿元,基本完成县城骨架道路建设,新修道路9条8.39公里,改扩建道路5条2.91公里。成功出让县城国有土地使用权53宗,出让面积12.6万平方米。累计新增房地产开发土地面积15.9万平方米。市政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区绿地面积增加5.04万平方米,绿地率由27%提高到33%;新建高档宾馆4家,其中,三星级宾馆1家,二星级2家。道路网架覆盖达到8.6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域从3.5平方公里扩大到5.6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长到6.9万人,城镇化水平从9.6%上升到13.4%。

  与此同时,县城长效管理成效明显。通过全面开展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抽派56名机关干部成立环境整治办,专门负责查处和清理拆除影响市容市貌的临时违章建筑物和构筑物;从县直各机关单位抽派干部上街执勤,划段管理;广泛开展“做文明市民,创优秀旅游示范县城”主题活动,加强市民文明规范建设,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公德意识和环境卫生意识。

  一个透视现代气息和民族风格的飞机场建成通航;一条条城区大道笔直平坦;一个处处彰显侗族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在黔、湘、桂交界的广袤侗乡熠熠生辉。黎平正朝着加快建设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作者:刘建红 邱存双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