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赵国联:左手为文右手为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2日12:30 生活报

  本报记者 王伟琳

  他曾是国家仪仗队的排头兵;曾是中央领导的贴身警卫;曾参加过海城、唐山大地震的抢险,对越自卫反击战,大兴安岭救火;他在火柴盒大小的纸上书写的324字的《兰亭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他是中国书界北方泰斗、著名书法大师沈延毅的入室弟子……

  他就是《道德经》巨书的作者赵国联。人民鉴赏家、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先生为他题词“艺苑名家”。

  3月30日,借《道德经》巨书在哈尔滨巡展之机,记者采访了著名书法家赵国联先生。

  自幼染墨临池为学

  走进位于省图书馆南侧的巡展厅,接待人员正在招待着观众。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指着不远处正在与一位观众谈论书法的英挺的中年男子就是赵国联先生。白衬衫、深蓝色西装,干练、沉稳,是记者对赵国联的第一印象。

  在位于展厅不远处的休息室,操着一口辽宁口音的赵国联向记者徐徐道出自己的经历。他的语速很慢,似乎是在迁就记者的记录。

  赵国联1950年出生于营口县苇子峪,自幼受母亲熏陶习练书法。赵母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幼时赵国联最常听母亲讲解一些名言警句的故事。

  上学后,他的书包中总会装上毛笔和砚台。从小学到中学,赵国联一直坚持用毛笔记笔记、写作业,甚至演算算术题,他写小楷的速度与同学用钢笔写字的速度无异。而在他的影响下,班里的很多同学也用起了毛笔。

  “小小鲤鱼未成龙,困在浅水洼泥中。有朝跳出东海岸,摇头摆尾赛蛟龙。”母亲说的这几句话一直让赵国联铭记于心。“成龙”的思想趋使他努力学习,每次考试都取得第一的好成绩。“老师当时对我十分宠爱,可以说是偏爱。如果我和同学打架,即使起因在我,老师也不会批评我,而是责备那个同学为什么不像我一样用功学习。”说到此处,赵国联不自觉地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当时家乡生活艰苦,离开农村只有两条路,一是考大学,一是当兵。在老师和家人一致认为他会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时,他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

  儿时,赵国联最喜爱的游戏就是与伙伴“两军对垒”时,手持小木枪扮演司令,而成为一名军人的志愿一直深埋于他的心底。

  16岁时,他获知招兵的消息后,报了名。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兵,只知道对身高、身材、相貌有严格的要求。经过严格的筛选,赵国联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军人。到了北京,方知自己已成为一名威武的国家仪仗队排头兵。

  那兵当得可不易,步幅步速都有严格规定。逢有迎国宾大事,周总理就亲自来主持会议,叮嘱战士们不能出任何纰漏。由于综合素质优良,后来他被挑选当上了中央领导的贴身警卫。

  微书小楷一举成名

  严酷的训练,没能消磨掉赵国联对书法艺术的痴迷,他利用一切条件练写字。“利用训练的间隙,我在雪地上写,在沙滩上写,借着雾气在玻璃上写,就连躺在床上也要用手指在自己的肚皮上划拉。”回想当初,赵国联用了“海练”一词。

  1971年,赵国联被调到沈阳军区通讯兵某部,从战士做起。由于通讯兵的专业性强,他这个新手不得不拼命地学习。每天21时熄灯号准时响起后,他用两根四十多厘米长的木棍支起被子,用手电筒照明看书,复习白天的课程,看书法字帖,看文学名著。常常起床号响起才知又熬了一个通宵。长期休息不好,身高1.83米的赵国联体重仅有60公斤。

  辛勤的付出终得回报,1974年全军书法大展给了他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买了100张生宣,切成30000张小纸片,并花300元到荣宝斋定做了鼠须毛笔,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火柴盒大小的宣纸上以小楷写就324字的《兰亭序》。这幅作品从300多幅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展第一名。他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

  郭沫若、赵朴初、溥杰、舒同、启功等人在参观展览时,对这幅作品甚为震惊。当得知作者是一位24岁的连长时,提出要见见这位年轻人。找到后,对他大为赞许。溥杰爱才,这位昔日的王爷竟向一位年轻战士敞开了他的宅门,让赵国联观摩自己的藏画,这让赵国联大开眼界。溥杰收藏了赵国联的这幅字,拿出一刀乾隆四十六年的安徽泾县贡纸回赠。后来,溥杰将这幅字转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叙述往事上,赵国联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在述说当初参与的书法大师名字时,还特别强调了排名顺序这一细节。

  一篇微书小楷让赵国联出了名,此后,其作品屡获全国奖项。赵国联不仅在书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1972年,他第一次发表文学作品,此后陆续有作品见诸报端,后结集成册,著有散文集《春草吟》、报告文学集《边疆风火》等,均以军旅生活为背景,而每年到黑龙江拉练都为他提供了崭新的创作素材。

  为奥运献礼书《道德经》

  虽屡获殊荣,但此时赵国联习字只是以字帖为师,并未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微书小楷《兰亭序》的事迹见诸报端后,引起了时任东北文史研究馆馆长、沈阳书法研究会会长沈延毅的注意。沈延毅所书魏碑在中国书坛上独树一格,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北方书法泰斗。沈延毅找到了当时任沈阳军区某部参谋的赵国联,在了解了赵国联的家庭情况以及学习书法的经历后,欣然将他收下作为入室弟子。“此时我才找到了书法的根,书法正经入道了。”赵国联如是说。

  在此他还特别向记者介绍了恩师的经历,满怀崇敬之情。

  在恩师的点拨下,赵国联的书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1981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在沈延毅的举荐下,31岁的赵国联作为军旅书法家,成为第一届书协中最年轻的理事。

  在获悉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赵国联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作为书法家,希望能做点贡献。于是选取了被人们称为中国文化之根、东方智慧之源的《道德经》。2004年6月,草书《道德经》五千言巨书问世,封面采用名贵的非洲紫檀木制作,全书重达350公斤。该书在开本、重量、装订方面都创下了人类图书史上“之最”的记录。

  杨仁恺先生在《赵国联和他的草书<道德经>巨著》一文中写道:“赵国联是我结识的卓有成就的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从戎二十余载,是个典型的标准军人,在秉承军人职责的同时,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尽管训练、演习、战备任务繁忙,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书写《道德经》,在三十年的时间里,竟写了一百二十余遍,简直不可思议。这可能源于他对《道德经》的感情和理解的缘故吧!”

  这次《道德经》巨书巡展的目的不仅是让世人知道这本大书,也希望人们了解《道德经》。“现在一些人缺少道德意识,急需道德观念的培养。希望这本书能对社会道德环境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生跌宕起伏

  作为一名书法家,赵国联在书坛上已蜚声久矣,而作为一名军人,也是杰出的,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时,时任连长的赵国联奉命带领一个连来到救灾前线,保持中央与地震前线指挥部的联络,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中央领导视察救灾前线时,对他出色地保障通讯设施的畅通提出了表扬。

  1976年唐山地震时,他又临危受命,带领全营战士来到救灾前线,提供通讯服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他和战友们还参与了救灾工作,亲手从废墟中挖出遇难者的遗体。在现场,虽用酒精浸湿毛巾捂住口鼻,但依然难掩刺鼻的臭气。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从废墟中拉出了多少具尸体。在当时炎热的环境下,他和很多战友被传染了痢疾。那个凄惨的场面十年后还依然盘旋在赵国联的脑海中,走路、梦中时常会出现。直到最近几年,才将这些梦魇摆脱出脑海。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当时在大连陆军学院学习的赵国联奔赴老山前线,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在枪林弹雨中,曾几次受伤。

  在1987年的大兴安岭大火中,他带领部队前往灭火前线,保证了通讯联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人生的困顿时期,赵国联找到沈延毅,请求恩师写几句勉励的话。沈老写下“国联之书追古之法,开宗立派,刻意不熟,吾生若执,其功可得”。“这几句话评价太高,我一直不敢示人,只能放在心中。”赵国联谦逊地说。

  三十多年来,赵国联所获殊荣不计其数,但他从不保留这些荣誉证书,在他的心目中,这些荣誉代表过去,而过去的事情就是过去了。

  以德约束自己,以德对待家人,他对妻子、女儿、岳父、岳母的照顾都是无微不至。在亲人、朋友的眼中,他是一名伟岸、坦荡、正直、豪爽、有才气的军人,为人憨厚朴实、谦虚谨慎、乐于助人,是熟知他的人所公认的。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