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明显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2日13:59 新民晚报 |
本报讯(记者薛慧卿)中国有1700万名在校大学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今年“3·15”期间,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在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进行了调查,近日公布的结果显示:相比其他消费者,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明显,表现为攀比消费、浪费消费、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等;大学生消费被侵权领域集中在产品、中介和求职3个方面。 观念超前结构多样 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60%以上,约35%的大学生拥有MP3,6.5%的大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在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会买。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来看,72%的学生靠父母,12%靠贷款,8%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7%的学生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还有1%的学生需减免学费。 调查同时显示,大学生消费观念超前,容易接受网上购物、“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等消费方式;他们的消费结构有多样化的特点,交际、娱乐、恋爱、手机电话、健身、旅游、美容化妆等消费领域都有涉足。 存在不少消费误区 强烈的消费欲望、前卫的消费观念与脆弱的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倾向。如不少大学生购买了电脑,但80%以上大学生用电脑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还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调查同时显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差距拉大:大学生中不乏月消费几千元的“新新人类”,而有些贫困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不到100元。 权益被侵维护不力 大学生被侵权最多的是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其次是中介服务,如有的房产中介提供虚假房源信息,勾引大学生交信息费;此外是求职领域,企业拖延、克扣甚至拒付薪酬、循环陷阱招人、单方撕毁合同等伎俩屡见不鲜。 大学生遭遇侵权后,48%的学生“认倒霉算了”,4%找商家,24%到BBS发布,5%找媒体、维权组织,1%到法院诉讼,18%求助于家长、老师和同学等。投诉的大学生中,仅有34%对投诉处理的结果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