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神童梦想”不绝 “棍棒教育”难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7:22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司马童

  “1、2、3、4、5”,因为不肯多念一遍这5个阿拉伯数字,跟随打工父母来到浙江的河南籍3岁男孩郑博,竟被其亲生父母打死。日前,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伤害(致死)罪对孩子的父亲郑某提起公诉,其母亲因犯罪情节轻微,不予追究刑事责任(3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3岁幼子死于“棍棒教育”,人们在分析“祸源”时,较多地会想到打工夫妇的学识不多、素质不高,才把“棍棒教育”当成了家常便饭,最终导致了骇人听闻的“夺命教育”。而我则认为,这样的分析偏离了问题的本质。我的观点是,“神童梦想”不绝,“棍棒教育”难止。

  看起来,3岁幼子被亲生父母打死的背后,是农民工在改变孩子命运的迫切心情下走极端的悲剧。事实上,正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特别是众多城里人对子女教育的“神童梦想”,才让“棍棒教育”成了一种众皆奉行的“经验”。联想到一些媒体报道中,常有某某幼童几岁就能顺背倒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之类的“奇迹”,人们的确已在慢慢把一种不合理的教育现象———幼儿教育的成人化、早熟化和“神童化”,视作增强孩子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

  一个幼童被“棍棒教育”夺去性命,能不能警醒更多的人转而重视和落实“愉快教育”?至少在目前,我仍是把它当作一个“梦想”来看待的。因为,这绝不是少数家长的自我警醒和自我改变就能实现的。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应试教育之困,非一日之寒。我想,假如家长们总是感觉到自己的孩子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便必须为分数、排名而孜孜以求、苦苦奋斗,那么,又如何让他们能够放下心来去尝试和实施“愉快教育”呢?

  少一些“神童现世”的标本宣扬,多一些素质教育的具体革新,虽然不一定能让“棍棒教育”彻底消失,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人们的紧张心绪,减轻人们“拼孩子”的心态与压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