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凝聚改革共识:从争论到不争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10:52 东方网

  周瑞金作品集

  相关评论文章:

  《改革不可动摇》

  《答<东方网>编辑先生问》

  《<改革不可动摇>续谈——与<南方周末>报记者的对话》

  《<改革不可动摇>续谈二—与《21世纪经济报道》报记者的对话》

  不搞争论,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他一再强调,在改革开放中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只有凝聚改革共识,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顺利地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放经济特区,等等,都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回顾20多年来的改革,都有一个从争论到不争论,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历程。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有过三次比较大的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1982年到1984年围绕商品经济的争论。当时,以薛暮桥、林涧青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改革的取向,以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相区别。有人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特征,如果提商品经济会模糊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有人就把持“商品经济论”当作“精神污染”加以批判。1984年10月,我们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写进了决定,从而统一了全党认识,推进改革。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写出了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初稿”。

  第二次争论,是发生在1989年到1992年关于市场经济的争论。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时,以吴敬琏、廖季立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范畴之间没有区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风波发生后,有人批判“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提法,把“市场化”与“私有化”当作“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两大罪名。1990年7月,在一次中央高层会议上,两派经济学家曾发生激烈交锋,老经济学家薛暮桥慷慨陈言,批驳“计划取向”的言论,并在会后上书中央倡言市场经济改革。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表态说,他看不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强调“十三大政治报告一个字也不能改”。他还在1990年底和1991年初两次谈话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据邓小平同志这些讲话精神,我在1991年2月到4月连续组织撰写了四篇署名“皇甫平”的系列评论,阐述了不要囿于“姓资还是姓社”,坚持以市场经济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思路。“皇甫平”文章引起强烈反响,召致了1991年整整一年火力猛烈的“大批判”。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四大确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这场争论才尘埃落定。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举世公认的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比如,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教改、医改、房改中出现的看病贵、教育乱收费、房价高、就业难的问题,地区、城乡、贫富的三大差距拉大问题,以及官场滋生腐败、社会治安混乱、环境生态破坏严重,等等。面对这些问题,2004年夏以来发生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第三场争论。有人以个案全盘否定国有企业的改革,有人上“万言书”反对国务院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有人提出经济学教育、科研领域的领导权不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有人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观”,等等。

  客观地说,在反思改革中多数同志是希望总结经验,完善改革举措,让更多的民众分享改革的成果。但确有一些人是借反思改革为名来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再次以“皇甫平”署名发表了《改革不可动摇》一文,阐述了坚定改革方向的必要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以及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平性等观点,率先在东方网上发表。想不到同15年前情况相类似,文章一出,震动朝野,海外媒体猜测评论蜂起,海内网民批评指责与声援支持竞相交织。

  这不禁使我想起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变和人物,都出现过两次。马克思曾补充说,第一次以悲剧出现,第二次以喜剧出现。“皇甫平”文章虽然算不上是历史的重要事变和人物,却确是两次出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刻,恰如马克思所说,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当时我遭到人们一年的批判指斥,连到香港履新的任命也被突然撤销。但这次不同,有点“喜剧”性。文章发表不过一个多月,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到“两会”上海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他要求全国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注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举措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也在“两会”上明确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中央主要领导的鲜明表态,很快凝聚了全国改革共识,争论趋向淡化。“两会”结束不久,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就在上海召开200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部署改革任务。马凯主任提出全国改革围绕三个着力点展开,一是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如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改革等。二是围绕消除不利于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体制障碍深化改革。如财税、价格体制改革。三是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障碍深化改革,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三个着力点全是着眼于建立完善的成熟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开,十分到位,非常得力。而且突出重心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着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制政府。

  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一结束,马凯主任又立即与陈良宇书记一起到浦东研究落实全国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政策问题,上海将率先在浦东提出金融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方案。叫了多时的“浦东综合改革实验区”,现在有望真正启动了。我国体制改革前景又展现一派勃勃生机,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三次从争论到不争论,到凝聚改革共识,推进改革发展的历程,进一步启迪我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不争论方针多么正确、多么必要。先是有争论,这是客观存在,也是暴露矛盾的必然过程。但争到一定时候,又要从争论到不争论,这是有利于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必要过程。一旦由中央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我们就不应该再无休止地争论下去了,这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为了激励全国上下一心打好改革攻坚仗,为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深化改革,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因此,当前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凝聚改革共识,把争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同认识,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意见上来,把坚持改革方向的坚定性,同坚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举措的协调性、改革利益的普惠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解决现实生活中民众意见比较集中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一定能在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统筹解决好地区、城乡、贫富三大差距拉大的问题,统筹解决好教改、医改、房改三大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统筹解决好经济增长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问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关评论文章:

  《改革不可动摇》

  《答<东方网>编辑先生问》

  《<改革不可动摇>续谈——与<南方周末>报记者的对话》

  《<改革不可动摇>续谈二—与《21世纪经济报道》报记者的对话》


作者:周瑞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