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清明返乡车辆挤满高速公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15:01 深圳晚报

  清明返乡车辆挤满高速公路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过后清明典祀年年隆重绵延代代繁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昨日一大早,天空下起了淅沥小雨,空气分外清新。离清明节还有3天,在节前的这个周末,深圳出现了回乡祭祖的首个高峰。香港同

胞包乘的返乡祭祖巴士在华侨墓园门口一字排开,一直排到了二线关口。80高龄的老太太在重孙子的搀扶下来祭奠久别的亲人;明知深汕高速路可能因扫墓高峰而塞车,人们仍然开着私家车携家带口出了门——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缅怀亲人的日子,能够给逝去的亲人倒上一杯酒,点上一炷香,献上一份情,奔波、塞车又算什么呢?

  包辆巴士回乡祭祖

  昨天上午9时,离华侨墓园尚有一段距离,已经能够看见墓园处飘起的袅袅烟雾,闻见随风而带来的香烛气味。和大梅沙公路上的宁静比起来,这天的华侨墓园显得有点儿“热闹”。墓园门口人头攒动,卖花卖水果处人声鼎沸,进出墓园的私家车一辆接着一辆,数十辆深港两地巴士载着游子对亡者的爱和怀念,载着一个个家族对故乡的情与不舍回来了。

  一位老太太手里提着一个三层铝制的小蒸锅,在10岁的重孙搀扶下从一辆刚刚停稳的深港巴士上下来,她的后面跟着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等十几口人。老人蹒跚着走到一座墓前,一位60多岁的男子用手轻轻拂去墓碑上的尘埃,将一束洁白的菊花轻轻放下。长眠在这里的是他的父亲,当年全家人跟随姥姥、姥爷去香港时,他的父亲和弟弟留在了深圳。男子说,父亲去世后,每年清明节,老母亲都要亲手做好父亲最爱吃的小笼包,远远从香港带了过来。墓碑上父亲微笑的面容似乎勾起了这位男子的伤心记忆,他哽咽着说,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父亲病中,那天天气尚好,他把父亲抱到外面晒太阳,然后偷偷地拿出一根烟,父亲像个小孩一样地笑了。他对父亲说,你抽半根我抽半根。父亲贪婪地享受着烟丝的香味,然后恋恋不舍地把剩下的半根递给他。他说,爸你都抽了吧,我跟你闹着玩呢。父亲含糊不清地说:“抽烟不好,你以后不要抽了,戒掉!”说着说着,男子沉默了,陷入了思念中,只听见80高龄的老母亲用粤语对父亲说着:“趁热吃吧,我一早做好的小笼包,你最爱吃的,好久没有吃到了吧?”

  深汕高速“塞”满回乡车辆

  又堵在了深汕公路上,没有埋怨,没有不耐烦。年年回家祭祖,年年堵在路上,小张已经习以为常。这是他第五次回乡祭祖了。小张是潮洲人,来到深圳工作5年,每年清明,他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回趟家拜祭祖先。这是家乡的传统,也是家族的规矩,更是小张心底的一种情结,情感上的一种慰藉。

  小张去年买了新车,今年开车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去,想必这次祭祖仪式要比以往都要隆重些。小张告诉记者,家乡的规矩是清明节上坟,他只有周末有时间,往往会在节前的周末赶回去祭祖。但是周末一般又是回乡祭祖的高峰,年年回,年年堵车,最堵的一年四五个小时的路,居然在路上“泡”了12个小时才到家。今年还算好的,“蠕动”速度算是比较快的。车行进太慢,妻子有些不耐烦起来,小张一边开车,一边安慰新婚妻子,希望早点到家,为爷爷奶奶上香倒酒,让长眠地下的老人听听孙媳妇的声音。

  网络墓地也火爆

  除了华侨墓园,吉田、报恩、宝山等几大经营性墓园场面同样火爆。在报恩福地,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依次在亲人的墓前摆上烤乳猪、水果等物品,他表情很轻松,仿佛看透了生死,不带任何的遗憾和悲痛来与他的亲人相聚。在吉田墓园,一位女士坐在亲人墓前,正用纸巾擦拭着脸上的泪水。

  一位在墓园门口等客的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刚刚下车的那一家人每年都从马来西亚赶回来祭祖,回来前提前一个星期就会给他打电话预订车辆。另一位出租车司机则表示,每年的这几天他每天都会往各大墓园拉客,这个周末还不是人最多的日子,清明节当天人最多,很多人会放下手上正在处理的事情来祭祖。某大型墓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周末只是返乡祭祖的第一个高峰,清明节当天和清明后的周末将相继迎来第二个、第三个高峰。

  对于回不了家的人来说,到网络墓地发一篇帖子祭奠亲人同样有意义,因此,网络公墓今年也很火爆,网上纪念专栏的点击率逐日增多。

  “每年做清明,我都会一个人坐在坟前,等着他醒来,等他唤我一声‘姐姐’,等他和我一起回家。桃花一瓣瓣、一朵朵落下,有的落在坟上,有的浮在小水洼里,有的漂游在斜风细雨中……春天近了,他却没有醒。清明时节,家乡挨家挨户都忙着祭奠亲人。今年不能回家,聊以此文寄托对不幸夭折的弟弟的思念之情。”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是尊老爱幼的另一种体现,是一种寻本溯源的表现。爸爸,无论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这里。”

  这些深情的文字中寄托的是一份同样深厚的情感。

  清明节前的这个周末,公共墓园里满是前来祭拜的人群。本报记者邵东升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