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面试”定乾坤:让高考方式走向多元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16:26 红网

  复旦自主招生开始了破冰之旅,高考分数第一次与高校录取脱节。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完成了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经由面试专家综合评定,最终将预录取300名学生,这些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直接入读复旦大学。(4月3日《新京报》)

  这是一次新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入学考试:考场内的桌上摆放着前来面试学生的自荐信、个人基本信息表、高中三年各科成绩单、两封推荐信——至少一封为任课教

师推荐,还有平时表现的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与传统的高考不同,没有了答卷的“沙沙”写字声、没有了紧张难耐的考试气氛,“人和纸的较量”变成了“面对面的交流”。

  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消息。从一考定终身,到高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从名校的自主招生,到面试定乾坤,我们看到高考的形态有了可喜的新变化;尽管“相对模糊”的面试属于“第一个吃螃蟹”,不免让人担心公平公正问题,但是我们不要只看到潜在的问题,而要瞧见潜在的力量,因为多年一贯制的高考,已经有了强力惯性的路径依赖,非改革而难以突破。对于革除单一高考的弊病,必须做多路径的探索;让高考方式多元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尽管复旦此次改革的突破点在于“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但毕竟还是有限进步,因为还仅仅是面向上海的学子,也仅仅局限于比例很有限的自主招生范围。在这样的有限范围内,公众应该有宽容的心态,至少允许试错。“试错理论”告诉我们,由于人类信息的无限性、而人的理性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试错过程本身就是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制度创新的前提与基础。试错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交一定的“学费”,如果连这一点成本都不肯付出,那么发展进步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想象的是,复旦此次面试改革,即使从最坏的角度考虑,就算“失败”了,那也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

  但是,一些可以预见的弊病,是应该重视的,也是可以有举措来防范的。公众最大的担心无非是公平公正问题,会不会导致招生腐败。俄罗斯的高考就曾走过“回头路”,经历过从废除单纯的笔试继而又恢复笔试的历程,这个教训我们需要记取,其主要原因也就是最后不少人走上了“歪门邪道”。

  如今,为面试组织了数量比较庞大的专家组、随机抽签组成“考官”,都能最大可能避免被“事前搞定”,只要考官是群体的、而且对于考生来说是模糊的、变化的,那么,想“走后门”就难以找到“门”,因为贿赂对象模糊的群体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对“考官”的严格监管亦不可缺少,只要时刻有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挂于他们头顶,事情就可能不会有想象的那么坏。

  让高考方式走向多元化,有智之士已经呼吁了多年,如今真的有学校“破冰”到来,倒可能让一些人成为好龙的“叶公”,成为改革“反对派”,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面试决定录取结果”的高考改革,从终极意义上就是摆脱应试教育,而最终导向素质培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充分的准备与考量,结果就不会是“零和博弈”,而是让学生、让高校、让教育“三赢”。

稿源:红网 作者:徐迅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