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点高校不妨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特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02:07 东方早报

  早报特约评论员 王晓渔责任编辑 刘景 任大刚

  4月1日、2日,数千名高中生走进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参加两所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面试。尽管他们依然必须参加2%0&年上海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但“一考定终生”的规则却被打破,面试结果将直接决定录取结果,统招成绩只起到参考作用。

  高考是目前中国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形式,正是由于事关重要,高考制度改革一直陷于争论的泥沼之中:一方面,现有高考基本以统一招生考试为主,这种单一的录取方式无法满足不同的人才选拔需求,作为辅助的保送生等制度也没有起到足够的纠偏作用,以致“高分低能”等实质上的不平等现象屡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统一招生考试具有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公众又普遍担忧一旦取消这种方式将会导致各种更加不公平的选拔盛行,所以对改革疑虑重重。

  此次自主选拔录取面试对高考制度进行“微调”,改变了“改革势在必行”与“改革难以推行”的对峙格局,被教育专家称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毫不为过。不久前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一位育才中学高三学生的即席发言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普遍关注。该学生短短十几分钟的发言显示出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但他同时透露自己很有可能无法顺利通过今年的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在座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李公明先生和云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森先生均对这名高中生表示出浓厚兴趣,可是我们知道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这几乎等于天方夜谭。而以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的方式招收学生,则有望减少这种遗憾,有效地选拔而非淘汰人才。

  自主选拔录取的人才可能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富有创新精神;统一招生录取的人才往往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擅长迅速掌握既有知识。只有形成这种错位选拔,才能形成惟才是举的局面,而不是仅仅挑选应试型人才。复旦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方案中说明,只要具备“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各科学业成绩优异”、“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成绩优异”、“其他方面具备特殊超常才能的学生”这几个条件之一的学生都可以报名。但是该校在“海选”中又进行3小时涵盖10个科目的申请资格测试,所以有媒体怀疑除了“各科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外,另外几类学生能否通过资格测试将成为一个问题。这种怀疑绝非杞人忧天,如果自主选拔考试完全偏向“各科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它的功能就与统一招生考试高度重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目前来看,校方已经对此有所意识,表示只要进入面试环节,此前的笔试成绩将不再重要。

  从近来高校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即重点高校尤其是一些著名高校开始领跑教育体制改革。在学术评估体制上,北京大学部分院系尝试推行代表作制,打破论文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惯例;在高考招生的地域平等上,中国政法大学试行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各省招生名额;此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又尝试进行自主选拔面试,使得高考能够满足选拔不同人才的需求。或许有人会批评这种政策倾斜使重点高校拥有了某种“特权”,对此我们不敢完全苟同。第一,某些改革措施在成熟之前就推向整个高等教育,势必引起不可预料的连锁反应,它需要事先选择一些“教育特区”进行试验;第二,重点高校往往具备较为优秀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能力,这使得一些改革措施能平稳着陆,不至于产生过于强烈的排斥反应。自主选拔“海选”阶段的资格测试如何避免成为统一招生考试的“变形”?自主选拔的范围如何从上海本地扩展到全国?以及如何避免由于政策差异导致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之间鸿沟进一步扩大?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应对的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