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莫忘“平民英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03:11 大江网-江西日报

  据4月2日《重庆日报》报道,一位曾救起10多名落水者的下岗妇女,在最后一次救人时牺牲。一年多过去了,她生前救起的10多人却没有一个人到陵园去祭奠过她。一名普通女孩身患重病时立下了死后捐出角膜的遗嘱,后来她的角膜让一个年轻男子重新看到了阳光,但这名男子却从未去看过她的墓地。有鉴于此,重庆市殡葬管理中心与当地媒体决定联合开展活动,征集受救助者和市民在清明节为“平民英雄”扫墓。

  在清明节,“平民英雄”墓前普遍冷清的情景让人深思。追忆先人乃至伟大的革命英烈固然必要,但是如果从呼唤感恩教育的现实性、贴近性等意义上来看,“平民英雄”同样不能忘记。之所以把他们称之为“平民英雄”,是因为由于种种原因,未曾被有关部门授予“革命烈士”或者“见义勇为英雄”等称号,或是没有达到被授予相关称号的条件,他们更多地被赋予“地域”、“坊间”、“口碑”传诵的色彩。但是,这并不影响“平民英雄”行为所蕴涵的“英雄”和“道义”的内涵。“平民英雄”们的行为大多曾经感天动地,他们的精神同样激励过很多人。他们生前也许根本没有想过要得到受救助者的任何报答,但是,清明节期间连被救助者都不来告慰一下,这恐怕是“平民英雄”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那位下岗妇女19年前从江中救起的4岁小男孩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他在看到相关报道后表示,今年清明节一定要去陵园祭奠恩人。他的言行让人感到些许欣慰,但如果不是媒体开展“征集受助者为恩人扫墓”的活动,他也许一辈子都不曾想到报恩。

  显然,有关单位开展“征集受助者为恩人扫墓”的活动,有助于营造为“平民英雄”扫墓的社会氛围。为“平民英雄”扫墓的呼声越高、氛围越浓,清明节的内涵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就能进一步推动先进社会道德伦理的形成。(魏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