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兄弟》(下)问世半月,批评多过表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07:34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记者顾小萍) 余华写完《兄弟》(下)后自信地表示:“《兄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相较于他的自信,很多读者都觉得《兄弟》(下)“水分”太多,再也找不到之前读余华作品的快感。文学评论界也是批评声四起,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发友公开发表评论,认为《兄弟》对余华的前作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倒退”;“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的秘书长谢有顺更是觉得《兄弟》在余华的所有作品中根本不值得一提。

  对于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批评,余华不愿回应太多,只表示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有缺憾的。

  “《兄弟》是余华的倒退”

  在最新两期《钟山》杂志的“作家专论”栏目中,评论家、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秘书长谢有顺和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发友,针对目前的畅销书《兄弟》都撰写了近万字的评论。黄发友在题为《余华的惯性》的评论一开始就毫不留情地表示:“尽管两部作品分别取得了50万册和36万册的销量,但恕我直言,其艺术品质远不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倒退。”谢有顺认为,余华的写作已遇见巨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继续下去和超越自己的困难。回应:对于“倒退”一说,余华辩解:“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这样的感觉。”《兄弟》(下)的责任编辑韩樱女士认为这样的评论为时尚早,太简单而不客观,“这是一部全新的作品,结合了余华之前几个时代的风格,庞杂但不乏味。”

  “下部较上部是一种倒退”

  很多读者认为,读《兄弟》(下)远没有《兄弟》(上)的那种快感,文字很嗦。黄发友也认为,余华在《兄弟》中刻意的重复已不是一种风格的表达,而是蜕变成一种量化的堆积。

  回应:余华认为,他写了51万字,就是提供了51万字的信息和阅读感受,而非刻意“注水”。韩樱则觉得,下部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比上部多出15万字很有必要,“语言的确没有以前干净,但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很符合。如果像《许三观卖血记》那样追求叙述上的完美,会有很多漏洞和遗憾。”

  “《兄弟》根本不值一提”

  虽然《兄弟》(上)的销量逼近50万,但在“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最近揭晓的名单里,它在30位专家的投票中仅得两票,无缘任何奖项。在谢有顺看来,这样的结果很正常,“在余华的写作中,它根本不值一提。余华是我的好朋友,我20岁就和他有交往了。但他写出《兄弟(上)》这样的作品,我心里是很难过的。我举个两例子,你就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粗糙了。一个是情节上的,男主人公宋凡平在上千人面前完成了一个扣篮动作,紧接着,这个腼腆善良的人居然跑到球场外,‘意犹未尽一把抱起了李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乡镇,在一个连夫妻上街都不敢牵手的年代,这样的事情可能吗?语言上余华也脱离实际,他将‘跳楼甩卖价’、‘超五星级’、‘免费的午餐’这样一些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词,将它用在60年代的中国语境里实在匪夷所思……”

  回应:对于语言“硬伤”,余华承认是疏忽了,“我太太也给我指出了一些细节上的疏忽、一些衔接上的生硬等等。但这不应是评论家指责的地方。现在电脑这么先进,还是有病毒,还是会死机,何况人脑呢?”(编辑 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