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技推广切莫以点“代”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08:03 贵州日报

  一项农业新技术推广,为适宜当地实际,需要先办试点,摸索经验,然后推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农技推广的一种好方法。然而,近些年来,有的地方和部门只注重办点,做点上的文章,总结点上的成绩,对推广面上的情况缺乏指导,效果不佳。群众反映说,这种农技推广成了以点“代”面。

  据反映,有个乡镇在推广“软盘育秧”技术时,年年都在老地方搞点,干部下乡往

点上跑,信息资料往点上传,优惠政策往点上送,参观检查往点上请,上报材料从点上出,经验典型从点上来,而面上的群众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时得不到周到全面的关心和支持。几年推广,有的群众对“软盘育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不清楚。这种以点“代”面的推广法实在令人费解。究其原因:

  一是某些干部作风不实,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以点“代”面。据笔者了解,许多部门给农民送科技只送到乡镇或大村,只选择农村的集日,搞一下咨询。有些地方的农技推广是“外甥哭妗子,想起来一阵子”,热热闹闹到乡下走一走,发一发资料完事。这样的农技推广只是一种形式,追求的是“宣传效应”,难以给农民带来实打实的益处。

  二是某些干部对农技办点示范和推广的辩证关系理解不清。现在许多农技推广活动实际上是单位组织一群科技人员集体到乡下去义务服务。这种形式虽然不向农民收费,不增加农民负担,但对科技人员没有具体的硬约束。要让农技推广真正进村入户,需要建立一种符合市场原则的激励机制。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引导农民和科技人员“联姻结亲”,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把科技人员和农民连在一起,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今天的农民比任何时候都更感到农技的重要,农业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科技的“呵护”。如果说农户是农村经营的主体,那么,农技就是这个“主体”须臾不可或缺的“血液”。农民和科技人员之间的市场机制是“血管”。有了这样一条“血管”,才能保证农民源源不断地得到新鲜“血液”的滋养。

  作者:韦康学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