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图书馆:生存还是消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08:17 潇湘晨报 | ||
★文/本报记者 吴通清 图/实习生 鲁 皓 记者 贺 琛 摄 ★基层图书馆因为经费紧张十几年没有购进一本书的情况并非少见,图书老化、残破,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日渐减弱。 前言 美国电影《后天》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酷寒突然降临,让大家躲过劫难的庇护所不是别的地方,却是图书馆。 作为真正意义上没有围墙、没有门槛的社会大学,公共图书馆负有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义务。遗憾的是,近年来,这一人类心灵的“庇护所”却陷入了困境,“破”(馆舍破)、“旧”(藏书旧)、“少”(读者少)、“缺”(设备缺)、“多”(人员多)、“差”(效益差)六个字成了绝大部分基层图书馆的真实写照,“不少图书馆在生死存亡线上挣扎。” 2006年3月14日至16日,湖南省公共图书馆馆长会议在长沙召开,发布《公共图书馆长沙愿景》,签订《湖南省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协议》。图书馆人正在寻求突破之路。 经费一个馆长的创收辛酸 3月30日,记者在衡阳县图书馆办公室采访时,欲借用一下图书馆的座机,没想到,电话只能打进不能打出。一问才知道,是为了节约经费。 该馆馆长刘向阳说:“上级管理部门及读者的电话打得进,不妨碍上传下达。” 记者:“馆里向上级汇报工作怎么办?” 刘向阳:“用自己的电话打,包括互相联系什么的。” “你一个月能报多少手机费呢?” “手机费都是自理。” 该馆冬天取暖,用的是煤炉;夏天降温,用的是风扇,尽量节约电费。全馆仅有的一台空调(立式)还是78岁的读者王庆寿捐款买来的,馆里将它放在了阅览室里,供读者享用。 经费欠缺,是每一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最为头痛的问题。2004年,作为馆长的刘向阳,每月工资仅有634.9元(扣除十元养老保险金后)。目前,职工工资也仅能发满11个月。 1997年后,为了维持运转,刘向阳带领职工“南下北上”搞创收。那年夏天,刘向阳到广东贩卖饮料,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走的是107国道,路况差,从佛山回衡阳县,一路颠簸,得花掉16个小时。回到县城,不管是凌晨还是深夜,馆里的员工都要一起卸货,天刚亮又分散到各酒家饮食店兜售。 此外,刘向阳及员工还到陕西、山东等地进购过苹果,由于不懂行情,亏了1800元。为了创收,他们曾在图书馆门厅里卖过早餐,全馆职工分成两班轮流干,上午9时30分收工后再上班。当时,县委分管的副书记还特意几次前来“照顾生意”,以示支持。 但就是这样一个清贫的单位,职工却有24人(3人退休,12人分流,目前在岗9人),几年来,只好每年搞一次竞职上岗,轮流两批上岗,另一半则自谋生路。几年来,县拨业务费(包括购书、办公、差旅、水电等一应开支)仅有2.5万元-5万元/年。馆里只好尽量不出差,即使万不得已出差,也只能坐最便宜的交通工具。目前,该馆可用图书6万册,全县120万人,人均拥有仅0.05册。 “不是人吃书,就是书吃人” 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像衡阳县图书馆一样“惨淡经营”的可谓“比比皆是”。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图书馆便开展创收活动,比如开网吧、办培训班、建幼儿园等,有的出租馆舍和临街门面。 县级财政拨付给公共图书馆的经费,被人戏称为“裸体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购书费、运行费、业务费、维护费等很少,甚至没有。这引发了两种怪现象:一是“人吃书”——把购书费用来发工资;一是“书吃人”——扣减发放职工的“裸体工资”用来购书。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基层图书馆十几年没有购进一本书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湘潭县图书馆就坦陈,该馆十年来未曾购进新书,书籍已严重老化、过时。衡阳市珠晖区年购书费仅有1000元,衡山县仅有8000元,两区县有一年没有购进一本新书。怀化市通道县图书馆的购书费,2004年一分钱没有。 超编进人加剧经费困境 图书馆是个“清水衙门”,然而在部分人心目中却成了绝好的“安置场所”。图书馆现有管理体制决定进人权在上级机关,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而干不了事的人成批进,导致严重超编。常宁图书馆在职人员有30人,加上退休人员,发工资的有37人。通道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年的财政收入也仅有3000多万元,然而,该县文化馆在编人员竟达16人,而其中有专业能力的人员只有4人。人员庞杂,不仅加剧了经费的困境,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影响了图书馆人的整体形象,“这种形象,怎么会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副研究馆员沈小丁说。 场地三度搬迁仍然没有馆舍 3月31日上午,衡阳市南岳区云峰路临街的一间门面正敞开着,40多个平方的门面里摆放着书架,上面码着一排排图书,后面摆着一张桌子,办理借阅手续。这里正是南岳区图书馆。 图书馆现有总面积约为70多个平方,馆长周华平只好把阳台当作办公室。就是这逼仄的房子,还只是图书馆临时租用的。自1986年成立图书馆以来,他们曾三度搬迁,至今没有自己的馆舍。 南岳区在衡阳市是一个经济强区,去年的财政收入就超过了一个亿。然而,几年来,当地下拨给图书馆的费用平均仅有1.5万元/年,图书馆共有员工6人,其中1人离岗,1人被借调,另有4人在岗。周华平坦言,除了1986年由政府拨款买了一套《四库全书》外,1995年前他们没买过一本书。 能否永久性地解决图书馆的馆舍问题?其实,至今已有76年历史的南岳图书馆就坐落在衡山脚下。南岳图书馆,其前身是建于1920年的集贤书院,1932年正式成立南岳图书馆,1947年7月扩建并改名为“中正图书馆”,1984年南岳区成立后,南岳图书馆成为区政府办公楼。去年10月份,南岳区行政大院建成并投入使用,空出来的老办公楼则搬进去一些区直单位。 南岳区文化文物宗教局副局长徐仲衡介绍说,他们曾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议,要求把原为南岳图书馆的建筑归还给图书馆,同时还可以将之开发为历史文化游览的一个景点,但没有多大的反响。目前,文化部门已经决定,将文化艺术大楼的二楼拨给图书馆。 图书馆舍纷纷被挤占 衡阳市少儿图书馆原与市图书馆在同一个院中,有单独的一幢两层楼房,2001年市政府修建蒸阳路,馆舍被拆除,只好“寄居”到原市文化局办公楼,重建馆舍的问题遥遥无期; 衡阳市图书馆阅览楼是1985年竣工的,2001年新修建的蒸阳路从大院穿过,占去了2/5的土地; 耒阳市图书馆于1980年建成面积为1842平方米的馆舍,2001年市政府修建蔡伦纪念园,馆舍被拆除,从此图书馆只好临时租用民房,取名为“金色池塘读书中心”,坚持开放。 沈小丁介绍,郴州市北湖区图书馆上世纪80年代在107国道西边建起了漂亮的新馆,由于其所处位置成了“黄金码头”,由当地政府出面,被一个老板买走,图书馆只好搬到一个废弃的车间里。 常德市汉寿县图书馆本来有一个很大的院子,但近年来不断有单位进去建房。 桃源县图书馆被相关单位看上,用来开发房地产…… 在这过程中,也有不少馆长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过“抗争”,最终听到的答复是“换一个听话的馆长就行了”。 呼声“图书法”应尽早出台 公共图书馆不能市场化 专家指出,公共图书馆是独立于商业机制之外的信息服务机构,走市场化道路绝对不是它考虑的范畴。那么,公共图书馆的出路何在? “国家尽早推出‘图书法’是关键。”沈小丁这样认为。他介绍,美国、日本均已于19世纪制定图书法。同样作为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石之一,教育系统有了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但就是图书法“千呼万唤不出来”。沈小丁举例说:“前不久媒体正在关注的‘宁乡一品夫人墓’一事,为什么能及时制止?是因为有文物法在撑腰!”而图书馆建不建、拨不拨款,由于没有法律支撑,很多事情都难办,“图书法”应规定政府投入的下限。 衡阳县图书馆馆长刘向阳也建议国家能推行公共图书馆集中管理机制,便于统筹财力,实现平衡发展,便于人才的集中培养,实现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有效解决目前困扰图书馆的“经费”“建设”“人力”等瓶颈问题。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认为,现代图书馆设置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谁设置,谁投入”,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主体就是各级地方政府。 图书馆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从图书馆自身来看,首要的是解决服务能力问题。这也是解决公共图书馆“空壳化”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教授范并思说,不少城市的管理者在建设图书馆时仅仅把它当作“形象工程”来建,追求大而豪华。这样做的后果,是市民难以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和便利,严重浪费了资源。发达国家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几乎无孔不入,真正才是“老百姓的、公众的图书馆”。 沈小丁说,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只有5华里。湖南图书馆如果有20个分馆分布在市内各区,那该有多少市民读到书。“许多菜市场、居民区都设有书摊,如果政府图书馆做到这个份上,那才是理想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