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中景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09:15 上海青年报

  ■文/程小莹

  黄昏的时候,白天与黑夜交替的辰光,沿街的老房子门口,上海女人穿着睡衣睡裤,趿着拖鞋,踱出来,像煞是刚从被窝里出来,裹带着一股人体的暖意。女人斜靠在破旧的木门框上,打量着路人。女人在等踏三轮车送饮用水的。那招呼送水的模样儿,是盛气凌人的。夕阳的余晖洒在水桶上,泛着清清泠泠的水声。这是在上海南市老城厢文庙路的一个角

落。

  初秋时分,女人的光脚的肤色,是夏日阳光留下的凉鞋的款式。只有脚指甲的油色,依然是暗红得阴沉。女人浑身上下透出的气息,极像是这条街上的粉尘,黯淡而破落。小店铺歪斜的排门板前,在做煎包,味道虽不是好,那热的油锅,是一种温饱的感觉,还有烘山芋香的味道,那散发香味道的模样儿,是敦敦实实的,裂着皮儿,一个一个在炉边摆成圆圈儿,令人觉着,这人和过的日子,都是敦实的,暖老温贫。

  仿佛是第一次认得,在城市上,有这样的景致,是有点新鲜,或者似曾相识,都是无妨的;也无所谓稀罕。也许,十九世纪末,上海便是这样了;也许,到了二十一世纪末的上海,还有这样的景致。于我和我们,都是无关的。便如我们现在这样来看上海,说100年前的不算老的祖宗,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城市,是好还是不好呢?他们真的是死人不管了。

  还有更老的祖宗。在这条路上。是有700年历史的上海文庙,也便是说,在7个世纪之前,这文庙的景致,大抵也便是这个模样儿了。文庙又称孔庙、学宫,先前曾是上海市区唯一崇祀孔子的场所。如今庙门紧闭。几个闲人,从门的木栅栏里探头探脑;凑上去,便看到立着的孔子、曾子、颜子三圣像,摆好了功架,等着人来朝奉的。想几年前,这里是书市,比别的地方多的,便是书和人,且是旧书,这等光景,该才是孔老二欢天喜地的,如今的清水光汤,孔夫子煞是寂寞,有点像当年带着弟子驾辆破车,晃荡在鲁国的土路上。

  这黄昏的小街,是有点寥寂,于上海市区的喧闹,也是一种别致。有几个旧书摊的,夹在煎包和烘山芋之间。先作要淘旧书状,翻了几本,是无线电技术、汽车修理;朝“文学类”摸过去,是曾经很吃香的“大文化”,弄得我一手的灰。

  出得旧书摊,是新近开张的小商品、小文具店家,店主还在张罗,将一些大幅的字画挂了出来,古色古香里也有光屁股的西洋画,当然,也有旅游景点常见的小木鱼、挠痒痒的不求人、笑娃之类。有花鸟鱼虫市场的招牌,也不见有什么主顾,一大叠蟋蟀盆里,闷闷的发出“瞿瞿”的虫鸣,是秋的声响。一木板,上书“山东恶虫,十元三条”,印象颇深,惹出一些快感。

  这个黄昏,城市的老城厢,孔老二立等朝拜;读书人引而不发;生意人守株待兔;闲适人等昏昏欲睡。就那一群人是生动活泼的。是文庙正门对着的中学里的学生。年纪轻轻的读书人,朝朝暮暮努力地做着功课,便像他们正在排练着的鼓乐,鼓声和号子交响,听上去有点杂乱,一遍遍的下来,也听不出有多少长进,那声音却是动人的,哪怕是调音,断断续续的滴答,是试探性的,孩提式的。此中之人,有着呼之欲出的无限美妙。

  我对城市的喧嚣永远觉得不可解,是一片混沌;我对城市的寂寥也觉得不可解,是一片清澄;听得见的是,历史的老调;眼睛一亮的时候,是心酸的一刻。老底子总归是要过去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