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求先人赐“蜜运”保考试过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09:32 南方日报

  学生哥竟热衷清明“应节”求神拜祖

  求先人赐“蜜运”保考试过关

  专家呼吁课堂加强无神论教育

  时政视点

  备上一大堆元宝蜡烛,在家门前摆个小香炉,挑一个好时辰烧纸拜祖祈祷……千万别想当然以为这是农村“阿姨”级动作,这可是前两天,记者在广州市一些生活小区无意捕获的数个写照,主角都是花季少年。

  笔者在广州光孝寺、番禺莲花山、银河园附近对200名大、中学生作了随机问卷调查,发现当中希望借“清明节”求神拜祖以求心理平衡的占53%,纯粹陪家人祭祖或烧香的不足20%。

  迷信也玩“复古”?七成学生携带“护身符”

  根据200份回收问卷统计:希望借“清明节”求神祭祖求得心理平衡的占53%,认为根本没用的不足20%,其余的为“半信半疑”;同时,相信命运安排的占37%,不置可否的占27%,不相信的占36%;最令人吃惊的是,随身带有“护身符”的学生占71%,其中,相信“护身符”可以保佑自己、带来好运的占57%。

  “今年我就要考大学了,所以,特地过来一趟让祖宗保佑。”刚从银河园祭祖出来、就读广州市某中学高三的小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小时候来过,但后来都是爸爸妈妈来,我很少来,今年是关键年,一定得来,让祖先保佑我考上好大学。”不仅是小陈,笔者发现,受访大、中学生赶在清明祭祖的原因大多是为求学业畅通、恋爱顺利,“期中考”、“很想与某人交往”、“高考顺利”等成了最具体直接的动机。

  据了解,借着“清明节”求神拜祖的现象在大中学校园中并不鲜见。

  很多受访大学生反映,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心思,认为祖先会在“清明节”显灵,而使所求事物“更灵验”。于是,家在广州的就陪同父母一起祭祖,外地来的则三五知己相约到寺庙求神。

  同时,黄手帕、护身符、术相书等各种“传统”的迷信标志物也应运而生,在校园里偷偷风行,有的甚至还趁“清明节”专程到宝地“请”了菩萨、麒麟等在宿舍“坐镇”,每天早晚各奉香一次。

  学历越高越“八卦”?磁场共振等成新兴幌子

  年纪轻轻,是不是真的懂拜神?笔者发现,受访学生还真“专业”。从每拜要三炷香,到磕头时手背要碰地,甚至斋戒七天等等“礼节”,孩子们不仅了如指掌,而且还“做足全套”,而且大学生比中学生更甚。

  “不了解,就是不虔诚,一不小心坏了规矩反而让祖先不高兴。”广州某大学艺术学院大二学生小黄告诉记者,她父母初一、十五都在家拜祖先、菩萨,自己从小就耳濡目染,而且还常常回学校告诉同学该哪里放个东西“挡煞”、今天宜什么不宜什么。

  除家庭因素外,笔者了解到他们的成长史与“热门”书籍在校园的流通不无关系。据悉,在大、中学生传读甚广,包括时装、漫画、揭秘等好几类书籍,每一期都或多或少地夹杂着各种带有迷信色彩的符号。比如,“本周运程”、“大事件之谜”、“开运秘技”等栏目都有属相、星座等等。

  特别是对大自然一些尚未找到确切解释的现象,不少打着科学旗号的书及影视作品则冠以“生死之间有磁场”、“第四维空间有异物存在”等名堂,使多数大学生深信不疑,并以此为科学,相信可以与先人形成“共振”。

  能否开设“宗教课”?对传统神话故事缺乏科学教育

  “对未来没有信心,对现状不满意,于是,很多青少年更愿意相信有‘奇迹’发生。”华师大附中心理健康老师李知宁表示,对挫折采取逃避的心理危机,以及好奇无知是导致青少年迷信的重要土壤。

  李知宁认为一方面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有责任纾缓其情绪和心理负担,与其共同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教育部门倡导学校开设科普课,包括“星座”、“宗教传统”、“自然之谜”等讲座,使青少年彻底了解它的本质。

  据了解,目前大、中学校尽管都设有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思想品德教育等基础课程,其中均提到“无神论”观点,但对一些青少年容易引起幻想的现象的解释却鲜有科学的分析,反倒引起了年轻一代更大的好奇和想象。

  “特别是一些传统的神话故事、节日的由来,课程目标要求及讲课老师都未能有所侧重地进行科学分析,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惑及迷信滋生的可能。”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中山大学历史系有教授认为,人们选择在清明节祭祖,乃至拜佛的行为是一种传统的延伸,无可厚非,但怎样对青少年灌输这样一种传统,则需要一个科学的态度。

  “清明的由来,祭祖的目的,佛教的本质等,都应对逐渐长大的孩子晓之以理,而不是不闻不问,或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下去。”该教授说。

  他建议,有宗教信仰的家长,不应强迫子女参与各种宗教活动;各级师范院校要把科学无神论教育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学校除了开设有关讲座、课程外,还应多开展科技课余活动,让青少年养成科学辨证的习惯。

  本报记者谢苗枫实习生姜芝树

  图:

  简仁山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