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软”深圳:从GDP 到幸福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10:17 南方新闻网

  “软”深圳:从GDP到幸福感

  深圳率先尝试将市民幸福感纳入官员考核指标,该项目已有初步结果,市民多选择中间值

  编者按

  一座城市灵魂和风格的形塑,最终将落脚在她的引领者、她的构建者、她的参与者如何对她提出恰当的问题。继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屡开风气之先,在“硬”的指标上一路高歌猛进。在抓硬过硬的同时,深圳也在不断地强化和充实它的“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居民的内在需求,深圳又尝试将居民的幸福指数纳入官员考核指标。幸福感——它与正确和规训无关,它指向的是人的生活本身。居民的要求和政府的努力构成一个问题的两端,它们遥相呼应,终将显示这座城市气质和她可预期的风格。“硬深圳”和“软深圳”相得益彰,和谐共生,我们拭目以待。

  幸福感同样能衡量城市发展水平

  幸福是什么?在对幸福感的探索上,深圳市已经率先进行了尝试。深圳市从去年起开始实施“和谐深圳创新工程”,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如何测量“和谐”和“幸福”的问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认为,幸福指数改变了过去单纯计算GDP的统计方式,增加了人文因素,更加关注个人的主观感受,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GDP能反映人文物质层面的问题,幸福感反映人文精神层面的问题。”

  据他介绍,美、英两国都已经开始研究“幸福感”这一软指标。比如,英国政府每年有社会发展满意度调查,政府认为衡量社会发展,不光要看经济指数、政府导向,而重点要看老百姓评价。他们希望将来“幸福感”能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指标。

  幸福感并非数据如何计算

  不过,把幸福感弄成一个指数,甚至和政绩考核挂起钩来,却让人不免有些担忧:一直以来,GDP是一项很硬的政绩考核指标,这个指标统计口径清楚,算起来比较容易,而“幸福感”是个务虚的概念,怎么计算?记者采访市民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幸福感来自每个人对生活的评价,是个非常主观的概念。

  乐正告诉记者,“和谐深圳”的评价体系由两个问卷构成,一方面是政府统计数字,另一方面就是居民个人幸福感调查。这个项目的研究人员现把针对市民个人幸福感的调查通过约20个问题来实现,它们侧重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心态、归属感等主观感受,主要是让深圳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社会发展的满意度打分。乐正说,个人幸福感虽可用尺度衡量,但幸福作为一个主观感受,在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下,有不同的考量标准。比方说,一个人能否与其他人和谐相处,是否幸福,并不能单纯用收入、社保等硬指标来反映。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它更多地与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等紧密相连。乐正透露说,通过近一年的调研,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目前已经录得了一些数据,目前正在初步分析中。

  在采访中,多名市民提出,测量居民幸福感时,应剔除月收入达到高水平的富人阶层。富人也是人,为什么他们的幸福感可忽略不计?持此观点的市民意见是,一方面富人占少数,重要的是,富人的幸福感与普通大众的幸福感不能同日而语。研究人员将1000份调查问卷发放给普通市民,他们中的60%来自特区外,40%来自特区内。乐正说,特区外人群多集中于生产型企业,特区内人群则更多来自中等价位的居住小区甚至城中村。“调查人群的选择是为了让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乐正说,深圳市民的“幸福指数”,每一年的具体分值意义并不大,但是,每一年的不同分值会代表一种走向,即深圳市民感到越来越幸福或者是越来越不幸福,这种波动曲线值得关注。他希望对于市民的幸福感调查能每年都进行,并且最好能选择同样的人群进行跟踪调查,一段时间后制作成一个曲线。执政者从固定人群的“幸福感”曲线的波动,来及时调整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市民荷包鼓了幸福感却下降了

  上周,深圳市发改局副局长沈毅做客深圳电台的《民心桥》栏目,为市民解读深圳“十一五”规划。有市民打入热线称,自己收入增加了,生活负担却更重了,主要是由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几类大宗必须消费的价格太高、增长过快,于是让人不敢喘息,“幸福感”自然也就没有“水涨船高”,反而感觉“水急船沉”,难以为继。

  乐正告诉记者,他们进行的调查项目每个问题都分为五个档次,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中间档次满意度的受调查者占了相当比重。他认为,这个调查结果比较正常。而在了解市民基本生活质量的问题中,治安得分最低,被市民诟病最多。调查结果反映出的另一个现象就是,高收入人群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高,但是心理压力大,对人际关系表示焦虑。乐正分析说,这与深圳为移民城市,市民缺乏亲情支持和关怀有关。乐正表示,目前这个项目已经接近尾声,他们已经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果,大部分深圳市民都选择了一个中间值,即选择非常幸福或者非常不幸福的人很少,大部分人感觉一般。乐正表示,这个结果目前主要是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也正在初步分析当中,目前还不能正式公布。

  除深圳市之外,北京、西安等城市也相继开始着手“幸福感”的落实工作。那么全国能否统一一个幸福感的标准呢?“幸福指数不太可能全国统一标准。”乐正研究发现,幸福感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下,会表现得很不一样。他估计,这可能会增加幸福感在测量统计方面的难度。

  ■奥一联动

  深圳市民心病:

  房价、医疗、子女教育

  本报昨日与奥一网联合发布了深圳居民幸福感调查。截至昨晚8时,共有341位网友参与调查。调查显示,网友普遍感到深圳生活压力较大,房价、医疗及子女教育成为制约大多数人幸福感的因素。接受调查的网友中,比例占绝对优势的人认为,作为深圳居民,幸福感与财富多少关系密切。

  在参与调查的网友中,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人占到总人数的88.86%,93.24%的人目前有固定职业。在收入方面,月收入在3000-6000元档次的人最为集中,占全体的35.90%,比例次之的是月收入1000-3000元的人群,比例为30.77%。月入6000-10000元的网友约占20.80%。收入超过10000元或者在1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相对比例较小。

  在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社会层面进行评价时,参与调查者无一人认为自己是精英成功人士。大部分参与调查的人认为自己在为房子打工。比例达34.3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已经在深圳购置了房产,但房子买得很吃力。另有5.31%的人表示好不容易攒了点钱,准备买房。因房价太高而尚未在购房上有所动作的人占总人数的35.47%,另有15.36%的被调查者觉得以目前房价,买房对自己来说根本不可能。仅有9.50%的人已经买了房,并且认为买房很容易。由于不像房子一样是必须消费品,私家车消费情况与买房不同,45.81%的人表示现在并无买车打算,33.24%的被调查者称买车根本不可能。

  除了住和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医疗费用及子女教育问题也比较突出。在被调查者中,有86.01%的人参加了社会保险。但70.08%的人都表示现在看病太贵了,不愿去医院。觉得医疗费有些贵,不过还能承受的人占24.58%,完全能够承受医疗费用的人仅占5.37%。42.86%的人认为孩子入学有困难,而表示孩子几乎不能入学的人比例高达20.45%。26.8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应付得来,完全没问题的被调查者约占9.80%。在安全感方面,选择“治安太差,让人提心吊胆”选项的网友占52.24%,另有47.76%的网友称感觉一般,有时担心。只有1位被调查者认为深圳很有安全感。

  相较于5年之前,认为自己幸福感没有发生大变化和认为自己不如以前幸福的人分别占到40.77%和40.18%,19.05%的人觉得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了。

  幸福感源自何处,深圳的被调查者给出了几乎是一边倒的答案:财富。40.78%的人认为,财富多少对幸福感的影响很大,其中,比例达34.36%的人认为在深圳没有财富就根本没有幸福可言。

  ■五地五人幸福感比较

  高企房价是幸福感拦路虎

  在深圳本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纵向比较之外,为了更为客观地反映在发展程度类似的城市,市民对幸福的认知及感受差异,本报选取了处于相近的年龄段且具有相似教育背景,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所城市生活的五位市民,以同样的指标进行了横向比较。

  在调查中,几位被调查者都表示自己生活得很平常,说不上特别幸福,但也不算不幸福,正如一句歌词所说:“我追求幸福,可什么是幸福,我概念模糊。”尽管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有体面的工作,但收入上的差异使得被调查者将自己归入了“中下层”和“中产阶层”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而生活的城市虽然在经济发达程度上有一定差别,可节节高升的房价成了“卡”住他们幸福感的一道共同的门槛,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被调查者对于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因此,在选择未来的去向时,大部分人表示要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相机而动。

  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感的关系,在生活于上海、广州及深圳的被调查者看来,不如财富与个人幸福感来得密切。

  被调查者中,北京陈先生、天津孙小姐及广州方先生均认为,个人的幸福感其实更多源自内心的满足感,如果个人不对物质生活做过高要求,也许能够更幸福一些。但是无一例外,几位被调查者都感觉到沉重的生存压力。在展望5年后的生活时,“比现在更幸福”既是一种期许,也是一个答案开放的疑问。

  ■调查细目

  1.你目前的职场状态?

  北京陈先生:27岁,广西人,国内名校硕士,出版社图书编辑

  天津孙小姐:25岁,天津人,国内名校本科,杂志社编辑,

  上海陈先生:24岁,上海人,国内名校本科,电影频道营销部业务主管

  广州方先生:26岁,江苏人,国内名校硕士,报社记者

  深圳许小姐:24岁,上海人,国内名校本科,银行办公室文员

  2.你的月收入有多少?

  北京陈先生:1000—3000元

  天津孙小姐:1000—3000元

  上海陈先生:6000—10000元

  广州方先生:3000—6000元

  深圳许小姐:6000—10000元

  3.你对自己目前所处社会阶层的评价?

  北京陈先生:社会中下层

  天津孙小姐:社会中下层

  上海陈先生:社会中产阶级层

  广州方先生:社会中产阶级层

  深圳许小姐:社会中产阶级层

  4.你在所处城市是否买房?

  北京陈先生:买房完全不可能。

  天津孙小姐:尚没有买,房价太高。

  上海陈先生:尚没有买,房价太高。

  广州方先生:尚没有买,房价太高。

  深圳许小姐:完全不可能,房价高得离谱。

  5.你在所处城市是否购买了私家车?

  北京陈先生:买车完全不可能。

  天津孙小姐:准备购买。

  上海陈先生:准备购买。

  广州方先生:暂时没有买车的打算。

  深圳许小姐:在深圳呆的时间内不会买车。

  6.你认为所处城市看病费用如何?

  北京陈先生:有些贵,但目前可以承受。现在年轻身体好,没有需要去医院的大病,年老就不好说了。

  天津孙小姐:有些贵,不过能承受。

  上海陈先生:有些贵,不过能负担。

  广州方先生:贵了点,但还能负担得起。

  深圳许小姐:有医保卡,现在看来医疗费用完全没问题。

  7.你认为所处城市治安环境怎么样?

  北京陈先生:还可以,有时候有点担心。

  天津孙小姐:一般,有时令人担心。

  上海陈先生:非常好,很有安全感。

  广州方先生:一般,有点担心。

  深圳许小姐:还可以,偶尔会担心。

  8.如果你有孩子,是否认为孩子入学是个问题?

  北京陈先生:有困难,比较勉强,连本地人的孩子想进好的学校都很难。

  天津孙小姐:完全不是问题。

  上海陈先生:还好,应该可以应付。

  广州方先生:可以应付,问题不大。

  深圳许小姐: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在深圳呆不到有孩子的时候。

  9.和5年前相比,你的幸福感:

  北京陈先生:比5年前强。因为5年前还没有收入,现在有收入;5年前比较迷茫,但现在知道迷茫其实也正常,自己能为自己宽心。

  天津孙小姐:差不多。

  上海陈先生:还好,没什么改变。

  广州方先生:没变化。

  深圳许小姐:差不多。

  10.你认为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有关系吗?

  北京陈先生:有一定关系。

  天津孙小姐:关系很大。

  上海陈先生: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必然的。

  广州方先生:有一定关系。

  深圳许小姐:有一定关系。

  11.你认为幸福感跟财富多少关系大吗?

  北京陈先生:钱多时可能拥有幸福的感觉更容易些吧,但也有句老话,得来太容易就不会懂得珍惜。我相信这句话还是挺有道理的。所以我觉得幸福感跟财富有关系,但关系不大。

  天津孙小姐:财富多少对幸福感肯定有影响,但起不了决定作用。

  上海陈先生:财富多少对幸福感的影响会比较大。

  广州方先生: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密切。

  深圳许小姐:财富对于幸福感绝对影响很大。

  12.你在所处城市有归属感吗?

  北京陈先生:说不清楚,不像家,可是真回了家可能又不适应。

  天津孙小姐:很有归属感,这里就是我的家。

  上海陈先生:不知道,说不清楚。现在每个大城市都太像了,虽然是土生土长本地人,可感觉家乡感越来越淡了。

  广州方先生:不知道,说不清楚。

  深圳许小姐:没有归属感。我不属于这里,这里也不属于我。

  ■自我概括

  北京陈先生:我算是“北漂族”的一员,感觉生存压力太大,很难真正轻松起来。但日常生活中也会注意给自己找点乐子,总体来说,生活不算好,但也不算坏。

  天津孙小姐:舒适,安逸,节奏比较慢。但是有点儿闲,这点让我觉得不太甘心。

  上海陈先生:有得意的时候,同时也有相当的失落,正面和负面的感觉处在动态平衡中,没有特别突出的情绪,幸福感也同样不突出。

  广州方先生:个人对生活要求并不算太高,目前看来外部条件也还不错,但是希望能更好。

  深圳许小姐:深圳欲望茂盛,机会涌动,相对于内地城市,这里财富拥有更多话语权。自己能在这里保持“青葱”状态,感觉不可思议。

  A42—43版采写:本报记者唐洁王越

  图:

  ■深圳市民网络投票

  你的月收入多少?

  你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社会层面如何评价?

  你在深圳是否买房?

  你在深圳是否购买了私家车?

  你认为在深圳看病费用如何?

  你认为孩子入学是不是个问题?

  你认为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有关系吗?

  你认为幸福感跟财富多少有关系吗?

  市民在南山荔香公园开心地玩耍。每个人的幸福体验都不太相同,但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应是最基本的诉求。

  本报记者单增辉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