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盗用他人信息搞诈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10:22 红网-三湘都市报

  日前,湖南大学的屈同学向本报反映:有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盗取她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家里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对其家人进行诈骗。

  求职信息被盗用

  据屈同学介绍,3月27日,她的手机开始频繁接到来电,显示均为同一号码,且响一

声就挂断。由于要上课,她只好关机。下午,她家人突然打电话告之,一个自称是长沙市四医院院长的人在上午打电话到家里,说屈同学在胃出血,急需在医院动手术,要他们马上往医院的银行账户打3000元钱急救费,而屈同学手机关机无法联系,家人心急如焚。好在其叔叔警惕性高,通过114查号台和长沙市四医院医务科取得联系,才知道有人行骗。

  经过仔细回忆,屈同学想起就在上周,她通过一些大型求职网站投递了个人简历,其中有自己详细的联系方式、就读学校以及家庭住址和家庭电话,估计不法分子以用人单位身份在网站注册后查询到了她的详细资料。

  隐私泄露途径多

  据了解,近年来,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上当受骗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不法分子获取个人资料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某些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其帮凶。记者登陆某中文“搜人”引擎,该网站在首页上注明“拥有超过9000万份完整的个人数据资料”,而这些资料大多通过黑客技术窃取中国同学录、人才网等网站上注册用户的信息。类似的“搜人”网站设计页面非常简单,只有搜索功能和帮助介绍,联系方式也只有电子邮件。记者试着输入“王军”进行查找,共查出5490个“王军”,只要输入一个电子邮箱地址就可以查看某个“王军”的详细资料。

  同时,一些招聘网站也通过发布假招聘信息达到骗取网民个人隐私资料的目的。通过网络注册成立虚拟公司并大量发布招聘信息,当求职者投递个人简历后,个人隐私资料就通过邮件形式落入到不法分子手中。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更多地搜集网民资料,干脆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在各大求职网站上进行注册,然后大量浏览求职者的资料,并选择适合的目标进行诈骗。

  加强防范免上当

  在众多的“目标”中,女大学生往往成为不法分子的首选。其基本手法往往是反复拨打骚扰电话迫使对方关机,然后声称自己为医院负责人,恐吓学生家长往指定账号上汇“手术费”。而不法分子所使用的手机、银行账号都是用虚假身份证办理的,给公安部门的侦破工作带来麻烦。警方提醒市民,要加强自我的隐私防范意识,不要轻易将重要的个人隐私信息公布在网上,尽量不要留家庭的固定电话号码。同时,一些正规网站也应该对个人隐私信息做好保护,并加强安全措施,避免用户个人隐私信息被盗取。

  ■律师提示

  湖南海天律师事务所李春光律师指出,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家庭固定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资料均属于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掌握这些个人信息资料的单位和个人为达到个人目的对外发布和提供,或用非法手段获取后提供给第三人,都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而获取他人隐私后又利用这些信息行使诈骗,更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违法犯罪行为,不管其诈骗是否得逞,只要数额较大就都可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挺 实习生 兰陈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