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校自主录取:用面试取代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13:5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新闻事件】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招生有了重大改革,高考分数第一次与高校录取脱节。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完成了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这是一次新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入学考试:考场内的桌上摆放着前来面试学生的自荐信、个人基本信息表、高中三年各科成绩单、两封推荐信——至少一封为任课教师推荐,还有平时表现的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经由面试专家综合评定,最终将预录取600名学生,他们可直接入读复旦和上海交通大学。(见4月3日《大河报》、《新京报》)

  编辑:各位朋友,大家好。高招无小事,复旦大学的这个改革必定成为一大社会热点,请各位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便给关心这一事件的家长、考生们做一参考。

  柳叶刀(撰稿人):从一考定终身,到高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从名校的自主招生,到面试定乾坤,高考的形态有了可喜的新变化。尽管“相对模糊”的面试属于“第一个吃螃蟹者”,不免让人担心公平公正问题,但我们要瞧见其潜在的力量,让高考方式多元化,毕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尽管复旦此次改革的突破点在于“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也还存在着仅仅面向上海的学子、仅仅局限于比例很有限的自主招生范围等不足,但公众应该有宽容的心态,至少允许试错。试错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交一定的“学费”,如果连这一点成本都不肯付出,那么发展进步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想像的是,复旦此次面试改革,即使从最坏的角度考虑,就算“失败”了,那也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

  赵勇(媒体从业者):虽然高考制度屡受诟病,但社会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仍是目前能做到的最大公平。但是,如果始终抱着“高考成绩”这根稻草不放,所谓的“高考素质考察改革”只能永远是镜花水月。

  也许这两所高校的具体做法仍有待完善之处,但毫无疑问,他们的选择是符合高考素质考察大方向的。毕竟,完善操作细节和确定改革方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他们正在拓荒,如果舆论是善意的鼓励,他们就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反之,他们就会踌躇不前,甚至退回原地。

  江淮(撰稿人):肯定会有人担心这样的自主选拔将为招生腐败提供新的制度空间。笔者以为,在传统的招生模式下,也还是存在着种种招生腐败现象。高校自主选拔可能出现的风险,完全可以通过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来获得求解途径。这方面,国外许多大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比如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专业就争取到了100%的自主招生权,并完成录取。

  二木(撰稿人):我觉得,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想像这种面试有一个科学公正的程序,想像考官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考”出考生的素质,想像面对面交流的灵活考问能突破僵化的“人纸较量”——这实际仅仅是一种想像,归位到现实环境中之后,“想像的公平”会因为整体环境的复杂而变得不可控。公平并非想像得越完美越好,它最重要的品质是现实中的可控性。很多时候,大环境决定着公平实现的路径选择,很多大环境下只能选择一种次优的公平实现方式。

  张若渔(教师):我注意到,这种做法有个缺陷,就是规模庞大的“面试团”里都是专家、学者和教授。如果我们承认面试不能完全避免单方面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那么,最了解学生资质的老师、学生家长们也应参与到面试过程中来。

  编辑:好,大家的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参与,再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