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你把角膜给了我让我看看你是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3:32 重庆晚报

  

你把角膜给了我让我看看你是谁

  400余名遗体捐献者家属,昨日到龙台山陵园遗体器官捐献志士纪念碑前悼念,两名角膜受赠者也到了现场

  编者按

  在我们的生活中,爱心,已成为和谐社会中跳跃的美丽音符。重庆人以其特有个性,充溢爱心的故事不断涌现。今天开始,本报将推出“爱心共铸和谐”大型系列报道。

  我们将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不断推出我们身边的爱心故事,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鼓舞人心,弘扬正气。

  爱心就在你身边。请拨打本报24小时热线966988,为我们提供线索。

  昨日,龙台山陵园遗体器官捐献志士纪念碑前,堆满带露的鲜花。400余名遗体捐献者家属在市红十字会组织下,来此悼念,寄托哀思。

  这是我市举行的遗体捐献者第六次纪念活动。捐献者家属喻先生称:“碑上的名字一年比一年多。”2003年他第一次来祭奠妻子时,亲属只有两车。今年,6辆大客车都坐不下。

  立于2001年的重庆市公民身后自愿捐献遗体器官志士纪念碑如今已刻了近300个名字。来自龙台山陵园的消息称,面对越来越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今年,纪念碑即将“扩容”,并迁至山顶祭坛。

  重庆市遗体捐献工作于1997年启动。目前,全市已有2500人正式登记身后捐献遗体,近6000人表达了身后捐献角膜意愿,累计有280多名志愿者实施了身后捐献遗愿。

  昨日的追思现场,首次出现两名受赠者,一男一女。除了眼库工作人员,没人知道他们的身份。

  他们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不过,眼库人员观察,他们哭得很伤心。事实上,他们只知道捐献者是纪念碑中的一个人,具体是谁,一无所知。

  按规矩,捐献者家属和受赠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了解对方身份的,由于两名捐献者家属强烈要求,眼库通知了受赠者前来扫墓,但,拒绝他们互相认识。

  眼库主任说:“于情于理,我们都该让双方见面,但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全,目前只能照国际惯例来。”

  据悉,2001年前,捐献者家属和受赠者可以见面,一些甚至认了干亲,至今保持着良好关系。

  一些纠纷也随之出现。比如重庆,一名靠低保过活的角膜捐献者家属找到受赠者,要求养老送终。尽管此事最终调解成功,但全国范围内相继出现的此类事件,终于让有关部门采取了赠受双方互不见面的国际惯例。

  “我只想知道,他(她)的角膜到底在谁身上,然后,远远看一眼就好,”昨日追思现场,不断有人陈情,要求与延续亲人生命的那位见面。

  72行外的职业劝捐者把你的角膜捐出来,好吗?

  钟义芳从事的是72行之外的职业,劝临终病人死后捐献自己的角膜。钟义芳,55岁,重庆眼库工作人员,西南地区唯一的专职角膜劝捐员。钟义芳是2003年4月到眼库的。此前,她在重医附一院眼科当了13年护士长。

  劝捐第一课:挨骂

  钟义芳的劝捐生涯是从被人指着鼻子骂“冷血”开始的。

  上任伊始,面对劝捐对象,钟义芳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结果被人指着鼻子大骂,“冷血动物,没有同情心,人都病成这样了,还想让他死无全尸……”

  挨得几回骂,钟义芳开始讲究策略。一次,钟义芳打听到重医附一院肺科住了个晚期癌症病人,于是上门劝捐。

  “我是眼库的,”刚表明身份,病人妻子跳起来———“不捐,不捐,你走。”立马将她“送”出门。

  钟义芳不死心,跑到大门外花30元买了个花篮,以老护士身份继续“公关”,这次,家属没好意思赶她出门。

  围绕着养生保健、病人禁忌、天气交通吹了几天龙门阵后,话题慢慢回到角膜捐献上,弄清不是做买卖后,病人心动了,“我没意见,只要老伴同意。”

  接着做家属工作,“想想,以后他的生命还可以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最终,这话连同几天的陪聊打动了病人老伴。

  夫妻俩留下捐献表格,说要征求子女同意,但这张表,直到病人过世,也没交上来———子女坚决反对。

  这样的事,钟义芳记不清发生过几回,好些时候甚至都签了字,但病人及家属临时又反悔了。

  3年说动4个人

  过去三年,每周,钟义芳都要抽出两三天时间,奔走于重庆各大医院,探望危重病人及家属,以自己的方式安慰那些痛苦中的人,并在适当时候表明来意。

  每到一地,钟义芳先跟护士长和总住院医生接头,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后,再深入病房,寻找劝捐对象。

  她常去心内科、肿瘤科,那些身患绝症,日子不超过一年的病人是她的重点劝捐对象。

  她常遭遇怀疑目光,在病人及家属眼里,身份证、工作证都无法证实她的身份。他们要亲自查114,然后,打到办公室询问是否确有劝捐角膜一事。

  过去3年,劝了多少人,钟义芳记不清了,不过,直接被她说服签字的,只有4个。

  追角膜追到太平间

  钟义芳至今记得那对属于28岁女人的角膜,那对近乎完美的角膜被火化,是她劝捐生涯中最大的遗憾。

  那是2003年。一位28岁的女心脏病人在重医附一院死去,刚好,被钟义芳碰上。

  “那对角膜简直太漂亮了,完好,清透,移植成功率绝对高。”见到死者第一眼,阅眼无数的钟义芳就下了结论。

  她跟死者家属做工作,未果。“不行,角膜取了,她到阴间看不见路。”死者母亲一直在哭。

  一个多小时后,死者被推到太平间,钟义芳追着尸体一路小跑,目送尸体进太平间后,她一直在门口站着,站了大半天,想再做家属工作。但,他们走了。

  取角膜是有严格限制的。夏天,必须在捐献者死去6小时内摘取;冬天,是12小时。而急性血液性病人、某些肿瘤病人的角膜,都无法移植。

  重庆眼库1999年3月成立至今,256个捐献者献出的500余片角膜,只让253只眼睛重见光明。其余的,因为各种病变,只能用于教学科研。

  目前,重庆有12万因角膜病导致的盲人,其中6万左右有治疗希望。不过每年,我市总共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仅200例左右。

  给死者三鞠躬表敬意

  钟义芳同时兼任眼库技术员工作,眼库成立至今接收的256对角膜,174对都是她经手的。

  2005年,钟义芳才感觉自己真正进了角色,不管在殡仪馆、太平间、病房还是死者家中,她都不在意了。

  钟义芳把自己心态调适得很好,并且,还有种仪式班的庄严。每次取角膜前,她都会对死者三鞠躬,完成后,再度三鞠躬,表达对死者的敬意。

  “想想他们的崇高,真的,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觉得害怕了。”钟义芳说。

  那些眼神的回忆

  只有在回想起那些眼神的时候,钟义芳无法再保持职业性冷静,比如,那个小名“可可”的男婴,每说一次,钟义芳的眼圈就要红一次。

  “可可”是钟义芳经手的最小捐献者,先天心脏病患者,2个多月,还没来得及报户口。

  “可可”是由爸爸抱着来眼库的,时间是今年1月。当时,他被裹在一床小花被里,手脚已经冰冷,旁边,还有张死亡证明。

  说话时,他爸爸一直在哭,他抱着嘴唇乌青的孩子,久久舍不得撒手。终于走了,一步三回头,最终,捂着脸,狂奔而去。临走留下句话,“不用刻碑。”

  没有碑。但他清透的角膜,他爸爸奔流的泪眼,一直留在钟义芳记忆里,无法抹去。

  “可可”的角膜当天就派上用场,它让两个女人重见光明,一个39岁,一个28岁。

  她们的眼神,钟义芳见过,跟“可可”一样,明亮,美丽。

  记者 路易/文 陆纲/图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