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4:41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党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赢得了全党上下的热烈响应和一致拥护。我们要坚决克服一筹莫展的畏难情绪,坚决避免等、靠、要、看的消极思想,坚决防止急于求成的行为偏差,坚决纠正不合时宜的错误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最新体现。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进行了不懈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包含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内的“小康社会”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导方针更明确,发展起点更高,工作布局更全,扶持力度更大。同时也是我们党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农业大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目前“三农”工作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分析了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即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农村安定和谐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的内在活力不强。在河南的工作实践中也能感受到这些矛盾和问题,比如,一方面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农村面貌变化较慢;一方面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84年的1.81∶1,到1994年的2.86∶1,再到2005年的3.22∶1;一方面工业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不到1/3的消费品;一方面财政金融资金总量增长较快,另一方面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农村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产业断裂、城乡脱节,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影响到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阶段的客观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作出这一基本判断,主要考虑到目前我国整体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和城市得到了很大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87.6%,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3%,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总体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从工业化国家的实践看,统筹城乡发展是工业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因此,党中央作出这一判断,是顺应潮流、深得民心的历史选择,是符合国情、利国强农的重要部署,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进程和规律的新认识。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大国,决定了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也还会有好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任务。

  二、从实现中原崛起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去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明确要求,“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这是胡总书记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给河南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要实现胡总书记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们只有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机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最终实现中原崛起。

  这些年来特别是2005年,我们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新路子,不仅解决了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解决“三农”问题积累了新的经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省来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方面,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粮食产量大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大局。如果我们这项工作上不去,或上得慢,新农村建设不能扎实推进,就可能拖全国的后腿。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重大的发展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另一方面,目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整体上仍处于“治穷”、“治愚”阶段,尤其是一些长期困扰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胡锦涛总书记分析的几个方面突出问题在河南都表现得十分明显。一是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转移任务非常重。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全省还有一些行政村未通油路,大多数村庄无集中供水设施,农民饮用水质量还不高。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相当突出,严重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四是农村民主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安定和谐还面临不少压力。因此,必须下决心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否则实现中原崛起就是一句空话。

  正确认识形势,还要求我们从全国发展大背景、大趋势下去审视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一是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政府投资方向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资金达到3397亿元,增长14.2%,占全部支出增量的五分之一强。二是中央即将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支持中部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有利于我省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有利于加快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三是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呈加速趋势,中部地区具有吸纳这些产业转移的区位、劳动力、资源、能源等诸多优势,有利于我们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和动力。去年我省吸引省外投资超过500亿元,有四分之三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四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6.7%,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2.5%,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我省已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一定要从9700万人民的福祉出发,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使其尽快变成促进中原崛起的发展资本,变成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助力。否则,错失发展机遇,我们将无法向全省7000多万农民交代,无法向党中央交代,也无法向历史交代。

  通过对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分析,我们已经充分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河南的极端重要性。概括起来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这六条归纳起来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更加重视,行动更加自觉,工作更加主动,措施更加有力,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

  三、抓住关键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这五条要求,是党对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统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把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把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稳步有序推进。

  第一,要深入实际,分析研究。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推进新农村建设,最怕的就是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最怕的就是坐在机关里,用空谈代替调查,由感想定出政策,盲目决断。科学的决策只能从实践经验中产生,只能来源于调查研究。要深入分析我们省情、市情、县情、乡情和村情,分析可用财力、工业实力和城镇带动能力,分析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分析目前状况与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差距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要防止形式主义和简单化,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

  第二,要掌握精神,分类指导。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做到深刻理解、把握精髓,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然条件、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贫困地区应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提高基本素质,增强发展能力,艰苦奋斗努力治穷;基本解决温饱的地区应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借助外力、激发内力、提升实力,努力实现突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的地区,应力争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在农民生活水平上实现新提高、在乡风民俗上树立新风尚、在乡村面貌上呈现新变化、在乡村治理上健全新机制,努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已经具备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地方,应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再接再厉、乘势前进,谋求更大发展,创造更多经验,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俗,保护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保护好优秀文化传统,保护好秀美的田园风光。

  三是要制定规划,分步推进。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首要条件。要把规划制定好,用规划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规范行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紧紧围绕发展生产这一主题,在研究发展的方向上下功夫,在研究促进发展的措施上下功夫,在研究如何发挥优势上下功夫。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衔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部署相衔接,与上级的发展规划相衔接。要把解决“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切入点,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要把推动农村发展的工作重点放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放在奋发进取,艰苦奋斗,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上;放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激发内在活力上;放在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上。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努力把制定规划的过程变成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推动建设的过程。

  四是要明确目标,分项落实。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五个方面,是一个战略目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联系紧密,在具体实施中绝不能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必须学会“弹钢琴”,奏响每个琴键,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奏出激越昂扬的新农村建设交响乐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要求很高,百姓期望值也很大,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解决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入手,分清轻重缓急,难易程度,一项一项加以落实,一项一项去完成,让百姓切实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四、各级党委政府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责任重大,一定要加强领导,负起责任,抓紧抓好这件事关全局的大事。

  (一)牢牢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不足是广大农村面临的根本问题。没有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没有经济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河南的实践看,一些已经具备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地方,无不得益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各级党委政府要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一切围绕发展做文章,坚持以发展生产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以发展生产来促进其它方面的进步。要把发展生产的立足点放在激发农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上,增强其发展意识,提高其发展能力,为其营造发展环境,形成人人干事创业、争当致富能手的浓厚氛围。

  (二)牢牢坚持提高生活水平这个第一大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是发展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发展的力量来源于农民群众,发展的成果也必须惠及最广大农民群众。这既是我们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只有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把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第一大事,采取切实措施,在生产发展的同时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老百姓过得安心、过得放心、过得开心、过得舒心。过得安心,就是要切实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努力把每个村庄都建成和谐农村的“健康细胞”。过得放心,就是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老百姓无后顾之忧。过得开心,就是要千方百计发展生产、扩大就业,使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有钱花。过得舒心,就是要逐步解决好农村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指数、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

  (三)牢牢坚持抓好党的建设这个第一工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一个时期,我不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深地感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要抓好“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创业氛围、一套好的扶持政策。要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以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解决好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提高基层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

  (四)牢牢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建设这个第一责任。我省广大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决定了全省新农村建设情况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量更大。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承担起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责任。要加快建立任务明确、分工协调、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指导和工作支持。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长远与紧迫、重大与具体、希望与现实、主体与主导、重点与全面、干部与群众等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真正把这件顺乎时势、合乎民意的大事办实、办好。

  (五)牢牢坚持尊重农民意愿这个第一原则。把尊重农民意愿作为第一原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体现,也是从我省长期农村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要把农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要破除一切影响农民创业的陈规旧矩,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营造农民自主创业的宽松环境;要加强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要让农民知情,请农民参与,使农民认同,受农民监督,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②6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