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小民何求 就是活着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6:00 光明网 |
如果只有说假话才能活,我就说假话。我认为这对人品无甚损伤,因为说真话便死了。甚至需要无耻不要脸才能活,修养到了也可以做。但这有了限度,要有一个原则,“文化大革命”中你让我说假话,批斗之后还给饭吃,那种假话谁都说过。只要良心不亏,要想办法活着。 ——张中行 在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未名四老中的张中行以其顺生论哲学和诸多意趣丰盈的散文而知名于世。其顺生论哲学还有当代《论语》之美誉。启功先生曾认为张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一位人生哲学家。确实,他的顺生论人生哲学影响了很多人,而他自己则更是这一哲学的履行者。 曾经有人问张老的养生之道,张老坦然回答道:“我没有什么养生秘诀。要说有的话,就是我这一辈子,一不想做官,二不想发财,只是一门心思读书做学问。除此之外,我别无他求。” 张老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别无他求的人,季羡林先生曾称张中行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而张老则说:“我乃常人,就安于常态。”一种平常心使得张中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九十多年。 尽管张老先生大半生“伤哉贫也”,但他既不轻视钱,也不奉拜金主义。他一生都安于过着粗茶淡饭,家徒四壁朴素日子,但他依然过得很潇洒轻松,谁又不承认他是一个极为富有的人呢? 作为20世纪30年代北大红楼旧人的张中行,与胡适之、刘半农、周作人、梁思成等都有或文墨之交或授业之谊;他通今博古,学识渊深,著述丰盈。引用唐师曾的话:“他的著作,没读时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之后,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但名噪文坛的张中行先生又确如一般常人,在他身上,你绝看不到一点名人通有的气宇轩昂和居高临下的派头。你看他相貌平平,身材清瘦,平日里总穿一件旧式蓝布中山装(写东西时,怕磨坏衣肘还不忘戴上套袖),脚下常是一双黑色斜纹布面鞋。也不会把一位大师和这种装扮联系起来,难怪有人说他更像一位老店员或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 张老大半生是在社会动荡和祸乱中度过的,一直都是居无定所。直到1995年10月他85岁时,当看到人家不断分房子,才想到自己也是无房户,可以向单位申请房子,这才由寄居的女儿家乔迁到一套建筑面积78平方米的三居室。到过张老家的人都会对他的那个小三居室记忆最为深刻。他家是没有装修的,还是修建交工时的原样毛坯房。至今仍是水泥地、白灰墙,估计在全北京这样的房子都找不出几家了。不装修并不是没钱的缘故,而是张老先生顺应自然,常人常态的生活观念的表现。张老先生曾解释道:“寻常车马之客,今雨居然来了。满脚黄泥,我就可以开门迎入而面无难色;如果水泥面上加了纯毛地毯主客都怕,‘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诗意就破坏殆尽了。” 他家里的装饰也是极为普通甚至是极为落伍的,有点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寻常老百姓家的味道。一张老式八仙桌,上面摆着茶壶水杯;墙上的大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很容易使人想起以前平民生活中的许多往事。书房的床也显得格外的古朴,还是半个世纪前置办的老式藤面木床,不过张老自得其乐,认为比躺在席梦思上要适意、踏实。床上有条旧毛毯,还是他1969年冬下干校时买的。他现在坐的藤椅还是1932年在北京大学上学时买的,扶手和椅背磨得油亮,破损的地方用白色塑料绳缠绕着。这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和古老。张老最为推崇《论语》里的颜回,他曾对人说:“孔夫子号称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依我看,他最好的学生是颜回,最差的学生是宰予。”估计他自己追求的也正是颜回那种“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人生境界吧。 在张老先生的平凡生活中,他和夫人李芝銮也是一直相濡以沫。外人可能一直关注的是张中行和《青春之歌》作者杨沫的那段感情。其实,对于张老来说,那只是人生中的一段过往的爱情而已。这里无所谓谁负谁的问题。所以,当杨沫去世时,张中行并没有前往参加追悼会。张中行认为所谓告别,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仪式后,张中行接到女儿来信,主旨是说生时的恩恩怨怨,人已故去,就都谅解了吧。张中行复信时说,人在时,我沉默,人已去,我更不会说什么。是啊,对于张老来说,现在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夫人才是他人生中真正的伴侣。冬天的张老好像穿得挺单薄,遇有人问冷不冷时,总是一手掀起外套衣襟,一手拉出里面小袄:“我还穿着棉袄呢!”暗素的棉袄很抱身,显然出自夫人之手,温暖可靠。张老总是说:“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妻子的信任和爱意。“乞米羞新友,添衣问老妻。”对于一位老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最为幸福的事情呢? 平凡人的生存信仰,平凡人的生存方式,铸就的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张老对人生真谛的洞察,也使得他能不为物役,顺应自然,得享高寿。 摘自《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余开亮、李满意编著,东方出版社2006年3月,定价:33.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