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样哀思多样情:中国人在“清明”学习感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7:48 新华网

  

一样哀思多样情:中国人在“清明”学习感恩

  4月3日,四川省华蓥市阳和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来到“华蓥山游击队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祭奠先烈。华蓥曾是江姐等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新华社发

  一样哀思多样情:中国人在“清明”学习感恩

  新华网北京4月4日电(记者易凌李怀岩)传说中清明是2500多年前一个中国君主为一名曾在危难中舍身相救的忠臣设立的纪念日。这个后来逐渐演变成全球华人纪念祖先的特殊日子,在今天已成为广大中国人学习感恩的重要时机。

  随着清明临近,上海青浦的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内,上海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刑警之魂纪念墙、劳模丰碑园等几个特殊馆区迎来了络绎不绝的祭扫人群,其中绝大多数都不是安息在这几个馆区的亡灵的家人。

  纪念公园副经理伊华说,自从这几个馆区2002年建立以来,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献花、凭吊,而这几天,许多人在替亲人扫墓之后都会自发前来祭奠这些为社会留下宝贵财富的人们。仅上周双休日就有6万人来到这几个特殊馆区,这一数字到清明当天预计将达到15万。

  “虽然也许只是一支白菊,一个鞠躬,生者却能通过逝者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人生长河里去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伊华说。

  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途中,跟随他的臣子介子推为保其性命从自己腿上割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将隐居山林的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为寒食节,举国哀悼,这个节日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清明节。

  虽然强调“舍身取义”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近年来受到“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但奉献者依然在当今中国社会备受尊崇。

  中国共青团2002年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5年来,参加的网站从首届的200家迅速增加到现在的千余家,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000万左右。

  署名为蔡冬倪的网友留言:中国的英雄们,我深知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们以无私的奉献和甚至是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请接受我的鲜花和真诚的敬意。我们将永远记住你们。

  虽然“网祭”这样新兴的纪念方式越来越普及,更多的中国人仍然依照传统到先人墓前洒水、焚香和献花。

  在四川成都一家公司工作的罗凯提前请假,打算在清明当天随家人到远在百公里外的一个山村为爷爷扫墓。这位对“网祭”表示“双手赞成”的年轻人对古老的凭吊方式同样不排斥。

  罗凯说:“爷爷是最疼爱我的人,也是我最尊敬的人,在清明表达我作为一个后辈的感激和哀思是理所当然的,至于方式并不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显洋认为,就道德层面而言,一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应怀有“感恩之心”。

  他说:“孩子祭奠先辈,网民悼念英烈,受捐者感谢捐助者,这无不体现了一种感恩的情怀。一年一度的清明用流传千年的传统提醒当代中国人在追思中学习感恩,而这也正是当今中国建设道德文明所迫切需要的。”(完)

  网友留言:

  好雨知时节:强热支持!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世代纪念的日子,也是海峡两岸认同的节日。

  新华网友:我很支持这个建议,这是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建议,如果真的实行,既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又有利于遏制“洋节日”在中国的泛滥。

  realplayer:现在很多人都是星期天、星期六去扫墓,清明节的时间观念已经淡化了。我觉得是不是有法定假日、是不是固定在哪几天都不重要,关键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祖先和先烈的追思与缅怀不能变。也就是说,过清明节重在内容不在形式。

  

一样哀思多样情:中国人在“清明”学习感恩

  4月3日,济南一名女青年在网上祭奠已故的亲人。 清明将至,各地迎来祭扫高峰期,网上祭扫、鲜花祭扫等多种文明祭扫方式被人们接受和采用。 新华社发

  

  又到清明。记者在一些街市看到,一些冥品店生意兴隆,除了香火、蜡烛、鞭炮,五花八门的“冥国银行”的钞票,还有纸扎的电视机、电脑、汽车、别墅,最荒唐的还有一些纸扎的女子,据说是烧给先人的“丫环”、“二奶”,总之是人间所见,冥品尽有。用这些充斥着封建陋习的方式祭奠先人,有违当代文明,实际上也是对逝者的不敬。

  缭绕的炉烟,无影;摇曳的烛光,无芒。如今,网络祭奠成为许多国人在传统清明节祭奠亲人的新方式。

  在网络上,献上一束康乃馨、玫瑰或是饰有满天星的花环,留下一段感言——这是部分网友怀念三年前在愚人节去世的星张国荣的方式,所有这些都是在寂静的环境下进行的,没有爆竹,没有声响,当然有人也会在网上留下一段音乐作为怀念。

  清明时节,祭祀先人表哀思,是我国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改善,清明节文明祭祀已深入人心,网上祭祀、家中祭祀、树葬、海葬等新祭祀方式逐渐盛行。这些扑面而来的文明祭祀新风,不仅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而且日益形成浓厚的节庆文化氛围。

  各地清明祭祀观:

  来源:综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