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评马英九的三个悲情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8:44 国际在线

  作者:俞力工

  最近,马英九在美国斯丹福大学以“国民党与台湾”为题发表演讲时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二二八事件及退出联合国,是台湾人最大的三个创痛,也是台湾悲情的来源。他说因为这样,才有了所谓的“台湾认同”,甚至产生了要和中国大陆分离的意识形态,造成很多人支持台独。

  他还说,退出联合国让台湾成为国际孤儿,台湾人发现无论再怎么努力、经济再怎么成长,也无法享有国际尊严,这让台湾人民非常悲伤;如果无法理解台湾悲情的来源,就无法了解为何有人要台独,“台湾认同当然会存在,但绝不等于台湾独立。”

  他指出,现在台湾最迫切需要的是国际空间,台湾的主体性必须受到尊重,才能化解台湾的这股闷气。马英九甚至抛出重话,“假如中共再持续打压下去,不只台独分子,连我们这些人都要站出来反抗了!”

  2001年底,笔者曾就类似题材在台湾发表一篇短评,现转载如下:

  谈台湾的悲情

  12月1日台湾立法院选举结果揭晓后评论界即对此次选举“孰赢孰败”、“台独今后走向是否更加激烈”作出诸多揣测。笔者认为,台湾政局不论如何发展终究不能影响中、美之间的关系,更无法扭转外界所强加的命运;同时,既然靠台独主张起家的民进党已实际取得岛内领导地位,今后往“统一”方向迈进反而是个奇迹;此外,通过20年的经济竞赛,台湾已失去了最后的还价筹码。

  数百年来,台湾无论是接受荷兰、郑成功、大清、日本、中华民国的先后统治,台湾人民即便对命运的摆布有所不满,大体说来始终只能默然接受现实政治的结果。这种“小国小民”的“悲情”在国际上并非少见,以南斯拉夫为例,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社会有所需要时,便能七拼八凑组成个南斯拉夫,及至后冷战时期来临,这个国家似乎就完成了历史任务而成为任凭宰割的对象。

  如果说,即便小国小民对国际战略大博弈的定向无法扭转,但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或许多少能够缓和大动荡所带来的冲击,那么,至少迄今为止,或说自李登辉登基至今,台湾又错过了改变“悲情”命运的机会。这方面只消观察近20年台湾转移至大陆的300亿美元的巨大投资额,以及大陆方面所作出的“台湾更需要大陆”的结论,台独分子的“集体智慧”就让人一目了然。

  笔者对台独主张一向视为无稽之谈。但如果采用微观透视,却也对台湾的独特经历寄予无限的同情。远的不说,单单以接受皇民教育和光复后的国民党统治而言,台湾人便得在短短的50年之内两度全盘否定、压制自己的文化、思维、语言和一切不为统治阶层所容忍的行为举止,换言之,必须彻底否定自己的价值观与基本人格。该情况,尤其在国民党统治初期更加严重,原因一方面是国民政府以及接收台湾的外省人行政人员曾经有过八年抗战的痛苦经验和浓厚的仇日情绪;一方面是因为这批“粗暴”的统治者同为中国人。如今令人感到难过的倒不是50年前的文化冲突是个无可避免的历史必然,而是今后一旦中、美达成协议导致台湾回归,台湾人会担心再次被忽视台湾的历史特点与台湾人的独特精神状态,担心再次遭遇“粗暴”。俗曰孔子重仁,孟子重义,看来要想改变台湾的“悲情”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北京多些仁,台北重些义。

  与马英九的观点有所不同的是,笔者认为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时的排日情绪,是造成台湾第二次“悲情”的原因。至于二二八事件,不过是该悲情导致的不幸结果。如果把二二八事件解释为造成悲情的原因,则有些迎合台独言论、刻意丑化国民政府之嫌。

  除此之外,笔者也不认为1972年台北政府退出联合国与悲情有任何关系。盖前两次产生悲情情绪,原因在于每个个人一夜之间必须改变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而退出联合国,不过是个政府遭遇的挫折,完全影响不到人民的生活与尊严。如果太過强调此“联合国因素”,便必须面对另一难题,即1949至1971年之间,北京政府长期不为联合国所承认是否也孕育了大陆同胞的“悲情”?显然,马英九把国际承认问题与悲情拉扯在一块,纯粹是画蛇添足。

  不过,为化解两岸间的摩擦,试图从国际空间寻找解决办法并非毫无道理。毕竟,1972年以来两岸间的冲突多半发生在外交与国际领域。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马英九所推动的方向,不是两岸如何联合起来组建代表全中国的国际代表团或代表处;而是节外生枝地呼吁北京政府正视台湾的“主体性”。马所理解的“主体”究竟有何具体内涵呢?如果笔者的 判断无误,马英九所企盼的无非是:北京政府应当接受“中华民国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尽管,在一定条件下,马也不排除未来两岸统一的可能性。换言之,他并不认同北京政府的“两岸分裂状态为内战的延续”的观点,而是相当滑头地在抽象的“一个中国”与具体的“一边一国”之间徘回游荡。

  马的态度虽然与台独截然不同,但却在泛蓝阵营具有相当代表性。针对台湾争取国际空间的要求,北京政府的反应一贯是“两当局可就国际问题进行谈判”。其实,凡政治问题都有两个松绑的管道,一是由上而下的谈判;一是自下而上地把台湾的一个个专家,一个个组织拉进国际代表团。作者以为,多作一些这样的务实工作,比赠送大熊猫会更有效果。

  来源:光明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