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农村的科技之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8:45 法制日报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报记者 袁成本

  今年46岁的吕厚忠,是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农民,家里上数三代都是棉农。对种子的作用,他感触至深—————

  科学就是神奇

  对我们这样的农业区来说,发展的捷径是向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种子。听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有补贴。咱们国家,如果也能在优良品种方面给予补贴,对建设新农村发展肯定是事半功倍。

  记得是刚联产承包的时候,赶上了推广“鲁棉一号”。那个大丰收,过去连想都不敢想。你想,一亩地出产一百多公斤皮棉,一公斤五六块,棉农挣得比县委书记还多。后来,棉花多了,国家要求压缩种植面积。当时我们这里的领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到上面争取植棉面积,争到一亩就是一亩的钱呐。

  不过,当时种棉花就是累。太累了,印象中天天摸棉茬。遇到虫年,还得天天打药。记得从1992年开始,棉铃虫都控制不住了,不少人家绝了产,气得不再种了。

  再后来,开始推广“鲁棉研”15号,说是棉花自己有抗虫性能,基本不用打药,大家不相信。有胆大的种了,果然有效。而且,“鲁棉研”15号产量比“鲁棉一号”还要高。这新品种、这科学,就是神奇。现在不是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嘛,建设新农村,就应该把农业科技,把新品种送到农村。希望科学家培育出更多像“鲁棉研”这样的好品种。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赵洪亮,是个老“农业”,自1982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与农业打了23年交道。这位“老农业”对科学发展观、对自主创新有更理性的认识———

  创新就能创造辉煌

  新中国的棉花育种科技人员,是棉花生产的第一功臣,他们是民族的栋梁,是国家的骄傲。棉花是个大产业,这一粒种子,不仅关系着数千万棉农的增收,而且支撑起一千八百万纺织工人的就业。可见,创新就能创造辉煌。

  解放初期,我国皮棉单产不足二十公斤。

  “鲁棉一号”推广后,皮棉单产一下子提升到六十公斤以上。1984年和1987年,分别为67公斤和68公斤。1992年以后,黄河流域棉铃虫大面积爆发,鲁棉生产备受打击。到1999年,山东棉花种植面积降至六百万亩以下,不足高峰时的四分之一。此时,美国抗虫性良好的棉种乘虚而入,迅速占领了黄河流域80%以上的市场份额。

  随着“鲁棉研”系列转基因抗虫棉的不断推广,山东棉花生产逐年恢复,到2004年,种植面积达到1589万亩。与此同时,美国棉花品种又一次被挤出了山东乃至黄河流域。

  “鲁棉研”系列,比风行一时的“鲁棉一号”丰产性还要好。去年我国平均亩产皮棉75公斤,比美国高出了40%以上,比印度高出了一倍多。2005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为7600万亩,不到印度的三分之二,总产量却比它还高出了一截!以此为标准折算,我国棉花种植业为国家一年节省的耕地,多达四千多万亩!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