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感人身后故事 告慰逝者英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8:53 法制日报

  编者按

  花开时节思君,花落时节念君。又是一年清明时,人们的情感总是会追着逝者匆匆的脚步,不管他们走得多快,走得多远。今天我们编发的这组报道把目光投向那些逝去英烈的亲属们,关注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关注社会对他们的帮助与关爱。除了对逝者的敬仰与哀思,我们还想知道,他们的家人现在还好吗?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他们还有什么困难?还

需要什么帮助?这恐怕也是九泉之下英烈们所牵挂的。

  英烈们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义,为了捍卫法律的尊严而牺牲,所以我们的社会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家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也有义务关注他们身后的牵挂,这是我们做这一组报道的初衷。让人欣慰的是大多数英烈的家人都受到了社会与政府较好的照顾,过着平静的生活。

  让我们欣喜的是,他们的子女,不但理解他们的牺牲,更愿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地生活。“我们想当警察”,“我想做像父亲那样的人”,听到这样的话,天堂里的父亲该微笑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愿这首千百年传颂的诗歌能够平复生者的余痛,鼓舞生者去更好地生活。

  我们生活好了他在天堂也会开心”

  胡杰 本网记者 台建林

  韩渭利,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民警。

  与她对话的中心,围绕一个我们谁也见不到的人,一个壮烈牺牲了的公安民警。他的名字叫祝选朋,生前任职于西安市公安局公交分局。韩渭利是他的遗孀。

  对祝选朋来说,歹徒尖刀刺入皮肤的冰凉感觉,他再也无法向战友们诉说。时间定格于2003年10月14日,那年他28岁。公安部追授他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

  对祝选朋的妻儿来说,追忆绵绵,思念无尽,时间的每一个刻度上,都有亲人的烙印。而选朋走后的日子,他们的每一天又是如何走过?

  儿子从影碟上认识爸爸

  记者:祝选朋牺牲的时候,你们的儿子只有两岁半。现在,他应该有五岁了。他知道爸爸的事情吗?

  韩渭利:应该是知道的。总觉得他太小,我一直没有正面告诉过他。他问到我他爸去哪儿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他爸爸出国了。

  有时逛超市,他要的东西我不给他买,他会跟我赌气:“你不给我买,我爸回国了给我买!”

  幼儿园在未央湖公园组织亲子春游活动。有一个游戏项目要求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顶在头上赛跑。儿子很想参加,可是,别人都是爸爸带孩子参加,我只好告诉他我不能带他参加。

  儿子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小朋友和自己的爸爸快乐地奔跑,我发现他眼里噙着泪珠。回到家来,他就自己去放一张影碟。

  记者:是什么影碟?

  韩渭利:西安电视台当年为祝选朋摄制的一个专题片,叫《血染的风采》。有他牺牲的情况介绍,还有追悼会的内容。

  这张碟,儿子已经看了无数遍。不让他看,他就会哭闹不休。我有时故意把声音关掉,告诉他电视坏了,他就是光看画面,也会静静地看上半天。我觉得他一直想搞清楚他爸爸究竟出了什么事儿,可这件他明明知道的事情,现实生活中他又不肯接受。

  不光是他,连我都是这样。直到现在,在家里一听到外面楼梯有脚步声,或者对门邻居掏钥匙的声音,我仍会下意识以为是选朋回来了,想去开门。

  记者:常常回忆你们从前的天伦之乐吗?

  韩渭利:是啊。可是,回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感觉好像总是很匆忙。恋爱不到一年,就结婚;结婚不久就怀孕、生孩子。我们俩工作都很忙,一起出去玩儿,只有两次,都是当天去、当天回来。他一直念叨要和我一起旅游一次,但最终也没能成行。

  我们一家三口,更是没到哪儿玩过。我们俩家都在农村,经济压力大,只好早早把孩子送到了我娘家。

  一到节假日,只要有空,他常常一个人跑到渭南农村看儿子,哪怕只能在家呆上两个钟头。

  孩子看的书、动画片影碟,都是他买的。他甚至还早早地给儿子买了个自行车在西安家里放着,其实,那会儿儿子还小,根本骑不了。

  现在想想,那几年他骑车子带着我、我坐在后面用胳膊搂着他、用头倚着他的感觉,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小孩衣服特意买大了一号

  记者:选朋牺牲后,什么时候你最痛苦?

  韩渭利:刚得知他牺牲的消息时,当然痛苦,但那是瞬间的巨痛;真正深切地体会到这份痛苦,反而是现在。

  前两天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市公安局有关领导并不知道我在下面坐着,他在台上号召大家要向祝选朋学习。可是,他刚说出“祝选朋”三个字,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管也管不住。

  我的生活中,选朋无处不在。可一旦有事儿需要跟他商量、需要他搭把手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他。现在,家里就是地上掉了一根针、一根线,我如果不伸手,也不会有人给我捡呀。

  记者:你觉得孤立无助吗?

  韩渭利:不是,相反,我常常能够感受到四面八方对我们的关爱。

  儿子上幼儿园就没花钱。这是一家条件很好的幼儿园,选朋牺牲后,人家主动提出免费收我们儿子入托。

  公交分局给选朋父母在老家盖了新房。逢年过节,选朋的同事、同学常会打电话问候。

  公交分局原先的局长王建明已经调到碑林分局当局长了,去年春节前,他仍然托选朋原先的大队长刘利民给我们儿子捎来了一身新衣裳。怕孩子长得快,穿不上,他特意买大了一号。结果,今年穿上就刚好。

  去年年初,结束新警培训后,我到市局见了一次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刘怡。本来以为就是礼貌性的说上几句话,可刘主任却跟我聊了很长时间。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到当民警后应当怎样做人、做事,刘主任耐心地给我讲了很多。

  此间,不断的有人敲门,刘主任一次次请人家稍等一会儿。结果,我出去时一看傻眼了:刘主任门外走廊上尽是人。人家领导这么忙,却把我这样一个新民警的事儿看得这么重,让我很是不安。

  记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怎么办?

  韩渭利:邻居们对我都特别友善。有几天,我想把柜子挪一挪,可自己没那个力气。我对门住的刘叔是个食品厂的退休工人。我过去一说,刘叔二话没说,带着女婿一起过来帮我搬。打那儿以后,一有力气活儿,我就向刘叔求援。

  我在党校上课的时候,孩子总得有人看。楼下的景阿姨听说后,主动提出让我把孩子放她家,孩子还在她家吃上了饭。我去接孩子,景阿姨一家硬要留我吃饭。我不好意思吃,人家就用饭盆儿把好吃的给我从一楼端上六楼我家来。去年清明,我去烈士陵园,景阿姨非要跟我一起去不可。她说左邻右舍对选朋都敬重。

  记者:你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打算?

  韩渭利:我一直生活在选朋的光环里,压力很大。我希望今后能像选朋那样努力地工作,有自己的事业,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

  毕竟,儿子要长大,生活还要继续。

  我们娘儿俩生活好了,选朋在天堂里也才会开心的。

  是吧?

  “不会让发贵的光辉在我们身上褪色”

  

  本网记者 李光明

  你在天堂看着我们母女吗

  “发贵,清明节就要到了,我看你来了。孩子们上班、学习走不开,我没让她们回来,你不要怪她们。你在天堂天天看着我们母女吗?”

  杨宜秀,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曹发贵的妻子,清明节前两天来给丈夫曹发贵扫墓。她想用给女儿“请假”的方式,压抑住自己悲伤的情感,但她没法做到。擦拭着丈夫遗像上的灰尘,杨宜秀禁不住潸然泪下。

  曹发贵的灵位摆放在安徽和县黄坝村的公祭堂里,显得格外的安静、肃穆。和杨宜秀一道来祭奠英模的和县司法局尹朝龙局长将花篮轻轻摆放在英模遗像前,一同来的县乡其他同志也表情严肃,许久没有出声。只是默默地看着杨宜秀拭擦曹发贵的遗像,听着杨宜秀夹杂着低泣声的喃喃自语。“两个女儿都很好,你就不要担心了。在政府和领导的关心下,她们的工作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她们说,宁愿回到以前清贫的日子,也不愿没有了父亲……”

  听着杨宜秀和曹发贵两个世界的心灵对话,一些曹发贵的亲属和村民也低声哭了起来。记者想起了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祭十二郎文》所发出的“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的叹息,那是因亲人逝去所留下的无法修复的痛苦。

  听杨宜秀说,她和两个女儿原打算4月2日利用星期天时间来扫墓的。由于大女儿所在医院的科室人手少,星期天要加班,就没请假。二女儿特招到安徽警官学院上学,以前功课落得多,现在是边学习边补高中的知识。

  在和记者的闲聊中,杨宜秀一些不经意的话,表明这位英模的妻子和她亲属虽然正逐步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但她们心灵的负重并没有减轻。英模的光环和社会的无形压力让她们正处于另一种重压状态之下。

  英模家属处于社会无形重压

  作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曹发贵牺牲后,安徽省有关部门给予了他的亲人竭尽所能的关心和帮助。大女儿被安排到了巢湖市人民医院工作,小女儿被破格录取到安徽警官学院上学,杨宜秀作为烈士的家属也有了固定的补助。这些因曹发贵牺牲所带来的快速变化,冲击和改变着周围群众甚至曹发贵亲属的内心世界。杨宜秀在丈夫灵位前给两个女儿“请假”,其实她的内心最不希望女儿缺席清明扫墓。杨宜秀对记者说,两个孩子早就计划一同来扫墓,并通过短信讨论给她爸爸写一些怀念的话,什么“春天的花开了,爸爸您闻到花香一片了吗?”等等,我还批评孩子不要洋里洋气的让村里人笑话,不要忘了农村孩子的本分。但孩子们不能来,心里是苦的。

  杨宜秀说,她是从大女儿那里回来扫墓的。走的时候,大女儿趴在她的肩头哭了,一定让她向爸爸说对不起。孩子们就有一个目标,决不能给爸爸抹黑,在单位里工作要抢在前,学习要赶在前面。杨宜秀说:“我和孩子们不会让发贵的光辉在我们身上褪色。”但如此以来,她们的生活就变得十分劳累。就像这次清明扫墓,原本计划母女三人一道的,由于大女儿所在的科室加班,不好请假。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杨宜秀还坚持在种地,自己干不了,就请亲戚兄弟们帮忙,农闲时就去照顾大女儿生活。很多人劝她地不要种了,自己身体不好孩子又需要照顾,何苦把自己拴在地上,拴在痛苦中呢?曹发贵的姐姐对记者说,杨宜秀只要自己在家闲下来,就会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黄坝村的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说,群众都发自内心敬佩曹发贵,但也有一些群众看到曹发贵成为英模后,家庭和孩子的命运发生改变,有些“羡慕”,不觉中与曹发贵家人产生了距离,无形中对她们的内心产生了压力。

  应该承认,曹发贵家人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不能成为她们另一种生存压力的缘由。我们能善待英模,也应该能善待英模的亲人,尽管从表面上看,她们似乎得到了很多,但是英模为此献出了生命。我们可能没有去和她们争什么,我们的疏远和“羡慕”,甚至不觉中用英模的标准来要求她们、衡量她们,这将给她们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一句你是曹发贵的女儿,你就不能这样应该那样,看似是一种对她们的严要求,其实是给她们工作生活带来另一种重压,我们无形中把她们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了另一种痛苦。我们应该用更为宽容的心态接纳她们,让她们内心的重压得到释放,回归常态,为她们提供轻松快乐的生存环境。

  曹发贵的小女儿曹晶晶由于要补习文化课,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现在学习成绩在班里已在前列。今年清明她无法回家为父亲祭扫。但她给姐姐发的怀念父亲的短信代表了许多英模亲属真实的内心世界。她写到:告诉爸爸,我多想为您献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我多想在您面前撒娇;我多想陪您一起走亲访友;我多想为您做点什么,哪怕洗一双袜子。您离开我们将近一年了,我好想您,我们宁愿不要您用生命换来的荣誉和享受,只要您能回到我们的身边……

  “毕业了我想当警察专门和坏人干”

  

感人身后故事告慰逝者英灵

  2003年10月,李恩永因见义勇为被天津市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在盘山烈士陵园为他立了碑。每年的清明时分他的家人都会来这里与他“团聚”。图为李恩永的家人在墓前凭吊他

  王建军 摄

  本网记者 张亦嵘 见习记者 袁定波

  “他头一天帮乡亲打井,累了,睡得很死,是我把他叫醒的,”李恩永的妻子尹秀花讲起三年前和丈夫的诀别,一脸悲伤,“那天,是我先听见隔壁李恩桥家里有人喊救命的。他出去时,连上衣都没穿。他来不及走门,是从墙头跳进恩桥家的。也就个把钟点,等我再见到他时,他身上全是血,我的手放在他脸上,冰凉,没气了。那会儿,我傻了,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没了?”

  尹秀花讲的是他的丈夫李恩永见义勇为的事儿。丈夫牺牲的那年41岁,天津市蓟县侯家营镇崔辛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歹徒叫王玉财,因为不满厂里辞退了他,到副厂长李恩桥家行凶报复,杀了李恩桥的妻子和女儿。李恩永从墙头跳过去时,狡猾的凶犯王玉财躲在了墙根,李恩永脚还没落地,肚子上就先挨了王玉财阴险的一刀,但他还是抄起把铁锨,用生命中的最后气力劈中王玉财的脸面和脊背。正是这顽强的打击,对第二天警方缉拿凶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天是2003年8月5日的凌晨。

  “我儿走的那天,傍黑下起了大雨,火葬厂的车来了,我是第二天才见到他的骨灰盒的。”李恩永80岁的老父亲还为没能见到儿子的最后一面伤心。他说,老三孝顺呵!三年了,心里始终放不下这事儿。儿子出事才两天,市公安局的武局长来了,给他家送来了警察们捐的四十万块钱,还站在门口的台阶上给乡亲们作了揖。局长说:乡亲们呵,恩永是为大伙的平安走的,四邻可要关照他们孤儿寡母,再不能让他们受了委屈。那天,村里不少人掉了泪,说他养了个好儿子。

  “我爸爸倒在血泊里,浑身是血,我见着了,这辈子我都忘不掉。爸爸死得壮烈,走的时候,村里那么多人来送他,我真为他自豪。”李恩永的儿子李厚文一脸凝重。三年里,他长成了大小伙儿,现在在镇上的中学读书。父亲牺牲的那年,他已经停了三年学,由于家境贫寒,他过早的帮父母撑起了家庭的重负。武局长的手放在他肩膀上说,你还小,要上学,学校免了他的学费,他重新回到了学校。厚文知道自己读书的机会来得不容易,学习也就格外努力;厚文理解爸爸的牺牲,也就像爸爸那样对待别人。他说,他现在做的都是小事,可这些小事体现了爸爸崇尚的精神,同学的车子坏了,他帮着修;同学有急事,他索性推过自己的车,让同学先骑上办急事。厚文说:“毕业了,我想当警察,专门和坏人干。”

  “爸爸走了快三年了,可我一想起他,心里就难受。”李恩永的女儿李娜提起爸爸,还要流泪。爸爸牺牲的那年,她也辍学了,帮家里放羊。她说,自己从小爱上学,就是辍学放羊的那年,都没忘了有空看上两眼学过的课本。

  爸爸牺牲后,她又上了学。眼下,她和哥哥在同一所学校读初中。她是班长,老师信任她,同学喜欢她。她在家乐于帮妈妈做饭、洗衣;在学校乐于向同学讲解解不开的数学题,因为她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前三名。她说,这是爸爸的精神鼓励了她。她长大了也想当警察,因为那些警察总是在老百姓需要的时候,能伸出手。公安局长武大爷就说过,他们兄妹什么时候有了难处,都可以去找他。

  李恩永牺牲两个月后,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称号,还在盘山烈士陵园给他立了块碑。妻子尹秀花每年都要去一次,看看丈夫,和丈夫说上几句心里话:她告诉恩永,他走后,政府不但一次送来了几十万元,还按月给她和孩子们发抚恤金,日子不愁过不下去;两个孩子也听话,又都有学上,有书读了,老父亲身子也硬朗,还能上菜园子教孙子种青菜、黄瓜;他可以闭上眼睛了。她还想说,她忘不了,自己身体差,打做了他的妻子,他就没让她受过委屈,家里的活儿,地里的事儿,他都没让她遭过罪。她也忘不了,心脏病犯了,是他带自己去县里看医生。家里离县上远,每次都是天不亮,他就搀着她赶班车,从来没烦过她。

  儿子厚文、女儿李娜也去盘山烈士陵园。爸爸和那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有和平建设年代牺牲的烈士们长眠在一起,他们真的很自豪。每次来,他俩都要把碑上爸爸的名字擦得很亮很亮,再送上一束花,寄托做儿女的哀思。

  李恩永要是九泉之下有知,也可以安息了。孩子上了学,妻子和老人有政府抚恤,衣食无忧,他可以歇歇了。躺在苍松翠柏间,有那么多的烈士和他做伴,从抗日将领到和他一样的普通百姓,他墓碑边叫吴广学的烈士就是他的蓟县老乡,是去年为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在这个陵园里,他不会寂寞,他可以听前辈们讲这块土地上的英雄史,也可以给先烈们讲讲他这个后来人,还可以看着儿女们一天天长大……

   相关链接

  倡导见义勇为

  1993年6月,由公安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等部委联合发起成立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

  共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人物2100余人,发放奖励抚恤金2050余万元。

  ———自2000年以来,对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牺牲及伤残人员困难家庭及其子女实施“扶困助学”工程,为生活困难的359个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家庭发放了困难补助金,资助见义勇为英烈子女173人就学。

  公安英烈优抚政策

  ———2003年1月7日,公安部成立了中国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迄今为止,中国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筹资1.3亿元,已经向5000多个公安英烈家庭发放补助金、慰问金2000多万元。

  ———今年1月,财政部拨出专款1196.5万元,用于对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底全国因公牺牲的司法行政系统警察81人发放特别补助金820万元;对1980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因公牺牲的司法行政系统警察753人发放特别慰问金376.5万元。

  (责任编辑 郑剑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