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礼仪"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9:34 东方网

  郭志坤作品集新春伊始,上海“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拉开了序幕。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实事工程将对城市生活中人际交往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确实给市民带来了精神面貌的新变化。

  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它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是文明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礼仪,具有极大的凝聚情感的作用。从这个意

义说,人们将礼仪视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和“润滑剂”。人们在交往时按礼仪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又称礼仪为“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

  祖先在礼仪上作了种种的设计,有着装礼仪、佩饰首饰礼仪、馈赠礼仪、仪容礼仪、举止礼仪、表情礼仪、聚会和应酬礼仪等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把礼仪视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荀子把礼仪看成道德生活的最高准则。孟子处处讲仁,而荀子处处论礼。据笔者统计,《荀子》一书中提到“礼”的有266处。荀子非常推崇礼仪,把礼仪看成个人修身和治国的根本。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对于个人修身来说,礼是依据。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修身》)对于治国来说,礼是根本。他说:“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议兵》)对于法治来说,礼是纲要。他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劝学》)

  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有时为了某一件事突然会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更显其作用,它能促使冲突双方冷静下来,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正如歌德所言:“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司马光说:“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俄国赫尔岑说:“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讲礼仪不仅对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清朝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极为深刻。倘若在现代社会中,能树立一种讲礼仪的风气,并且赋予它以新的时代内容,特别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么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就会产生一种蓬勃向上的原动力,国家自然也就会昌盛。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更要求社会秩序的和谐,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仪。礼仪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塞万提斯说:“礼貌周全不花钱,但比什么都值钱。”生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这关系必须是良好的。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它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它的为人处世能力(品质和社交能力、社交技巧和原则,非庸俗关系)。这里道出了在生活中需要与他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即一种默契的合作态度、一种礼仪。不然,就无法生活下去。正如葛洪所言:“人之有礼,犹魚之有水也。”

  “归来兮,中华礼仪!”有人在媒体撰文呼喊。是啊!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家,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的观念起源很早,追本溯源,三王之礼源于五帝之礼,五帝之礼源于三皇之礼,因而从三皇、五帝、三王到孔子的儒学构成了一个以礼文化为核心的源远流长的连续性的发展系列。张载在《正蒙》中编排了一个传授系统: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然后孔子集大成。由此看来,礼传之久远。孔子所讲的“夏礼”和“殷礼”,是一种典章制度,到了春秋时期,礼更成为一个受到广泛重视的政治伦理概念,也就是说,礼既是一种政治、法律制度,又是一种仪式和行为规则。到了战国时代,“礼”还表示人所具有的恭敬、谦让之心,《礼记》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不诚不庄。”尊卑贵贱,依礼来辨明;是非曲直,靠礼来判断;风俗教化,用礼来推行;治军治国,借礼来整肃。礼在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曰:“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礼记》)这些作用,一直延续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对中华文明礼仪的悠久历史和巨大作用有相当的认识,可在普及、倡导和实施礼仪过程中还有一些思想“拦路虎”,这是必须加以扫除的。

  一曰“礼仪老一套”。不能把礼仪和“老一套”等同起来,不要一见“老一套”就持排斥态度。有相当的礼仪是传统的,千百年来都是这样,如行鞠躬礼、拱手礼、脱帽致意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老一套”。礼仪,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被过滤、筛选和沉淀而成为正常生活和秩序的行为规范。其中凝聚着无数代人的智慧,表现为民风、民俗和传统习惯,维护着社会的正常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约束人们的行为,成为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礼仪是公共道德的基础内容。列宁也曾把人们遵守的礼仪称之为“数百年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过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吃的礼仪就以用筷为例,古人就提出“六戒”:戒指人,即不得在饭席上用筷子对准人指指点点;戒挑食,即不能夹住一种菜肴放下又去挑另一种;戒作牙签,即用筷子当牙签,挑剔牙缝之残渣;戒敲碗,即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碟;戒含口,即不能把筷子当作奶头,含在口中;戒翻拣,即不能用筷子在碗碟上翻拣自己爱吃的菜肴。自古以来就有这戒那戒,讲究的多为卫生。

  讲究礼仪,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融让梨”的典故妇孺皆知,《宋史》中“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流芳百世,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和游酢冒着寒冷在门外等了好长时间,门外积雪,足有一尺多深。此故事,后世流传很广,一直以之来教育人们要尊敬老师,诚恳求教。笼统说“过去老一套”而把好的礼仪废除是不妥的。当然也不能像《中庸》所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那样的繁文缛节一一照搬。

  二曰“形式一套”。乍看上去,是形式、表面的一套,但包含丰富的内涵。礼仪,其实是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品质修养的统一。霍尔说:“礼貌出自内心,其根源是內在的,然而,如果礼貌的形式被取消,它的精神与实质亦随之消失。”叔本华也讲过:“礼貌之于人性如同热量之于蜡烛。”礼仪是人们内在的思想品质、文化修养的外化,没有良好的逼道德素质和文化涵养作基础,即使暂时或偶尔地讲究礼仪规范,也仅仅是虚伪的矫饰,惟有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言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习惯成自然”,变礼仪为自觉的行为准则。着装确是外表、是形式,但它反映了内在。服饰的大方得体、不俗不妖,就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着装不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而且是一种“语言”,它能表现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以至于对生活的态度。

  这些形式的东西,尽是无声语言,但显明表达了一个人的礼仪。常言道:此处无声胜有声。无声形体语言包括手势语、目光语、身势语、面部语、服饰语等等是重要的公关手段。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7%取决于用辞,38%取决于音质,55%取决于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面试或其他场合中,恰当使用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将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仪表、姿态、神情、动作来传递信息,往往起着有声语言无法比拟的效果,是职业形象的更高境界。比如面部表情的适当微笑,就显现出一个人的乐观、豁达、自信。

  三曰“小题大作”。网有一条贴子这样说:“鸡毛蒜皮的事,也如此大张旗鼓,用得着吗?”怎说是“鸡毛蒜皮”的小题,像随地吐痰、排队加塞、乘地铁时不先下后上、过马路时不走人行横道线;车辆乱停乱放、上车抢座位、乱贴小广告等等这些“小毛病”还在市民日常行为中存在,说实话,这些行为对国人来说也许已是见怪不怪,可当世博会各国宾客云集上海时,这些“小毛病”很可能产生大影响,那就不是什么“小题”了。失礼,会失人格,也会失国格。失礼,就是失人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靠着礼仪吸引人才,获得事业成功事例很多,就说中国历史上的刘备,他不算才能绝顶的人,《三国志》记载的刘备是一位有不少缺点的人,但他非常讲究礼仪,把礼仪视为“赢心之宝”,从而时时处处坦诚待人,然而,他成了一位“社交高手”,非常有个性的关羽、张飞都为刘备所吸引住,连诸葛亮这样的绝世英才,也感心悦城服,刘备乃是靠“礼仪聚才”的能人。

  大而言之,失礼会失人才,损害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小而之言,则伤害他人也危害自己,即使知道你是无意的,往往人家不会讲明你错在哪儿,而是不给你回电话,避免同你再接触,让你墜入云里雾里。“礼仪讲座”有两则故事,一是“三分钟丢了一份工”的故事,说的是一位男士在面试时迟到了3分钟,仅仅的3分钟,这就给主考官留下极为不好的印象。尽管这位男士高学位,也有相当的才干。可面试迟到,影响自身的形象。守时,是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礼仪的重要表现。不管你有什么理由,这男士被面试考官写下了“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的评语,最后与这家公司失之交臂了。还有一则“敲门敲掉了一份工作”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人在面试时因为敲门过度用力而被淘汰。先敲门再进入,而且不可敲得太用劲,这是一种常规。可这位年轻人笔试成绩不错,获得了面试资格,他猛敲房门,考试官喊“请进”后,男士又猛力关门,没有鞠躬行礼,也没有说一声“老师好”,显得粗鲁。于是,面试官问没几句就将士取消了。

  四曰“罚款了事”。媒体进行了街头调查:如何改善礼仪?有的说“要多加引导多宣传”,有的说“要多罚重罚见效快”,……议论纷纷,各持己见。以“直接罚款”来强制改掉不良礼仪习惯的市民占了多数。他们认为罚款是目前提高公民素质的最好方法。此说认为有关礼仪讲座和媒体宣传作用并不是很大,因为有不少人是看不到报纸,也很少看电视的,……这些情况的存在正说明宣传不到位,还得进一步加强宣传。罚款只是一招,但不是根本的办法,更不能以“罚款了事”。

  其实,综合工程就得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一方面把礼仪、道德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另一方面要让礼仪、公德有个明确的制度规范,凡是违反者予以处罚。有的社会学家认为,现在有各式各样的处罚,但是罚款额度普遍过低,起不到痛改前非的作用;有时紧时松的情况,使市民的良好习惯不易形成;还有就是什么事情该罚,罚多少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再说,礼仪是人们共同协商而成的一种社会契约,要自觉执行,有时还得见机而行,古人也考虑到这个问题。孔子提出了道与权的问题,但是没有展开,孟子作了具体的说明:“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上》)孟子认为,男女之间不亲手接递,这是礼的规定。可是,当嫂嫂失足掉进水里,就不能死守这个规矩了,必须用手拉她出来,如果不抢救,那就同豺狼差不多了。对此,荀子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允许通权达变是可取的,但是要有限度,不能超出其所认可的道德基本原则。为此,荀子强调“兼权”(《不苟》),即多方面权衡,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正如培根所言:“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每年有大批的海外朋友来上海旅游、经商、开会、探亲,在世博会期间,来自五洲四海的外国客人将会更多。同时,许多上海市民在外资企业工作,要与不同的外国人打交道。因此,“百万家庭学礼仪”也应包括学习和了解国外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礼仪,以更好地打造礼仪上海,提升上海形象,增进上海的城市魅力。


作者:郭志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