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就业和社保是系统解决“农转居”问题关键 (接A1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10: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让全体市民共享广州改革发展的成果。副市长苏泽群,市直有关部门和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等有关区的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多年来,对城市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系统谋划、有效推进。特别是对于“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办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将有就业愿望的适龄“农转居

”人员纳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管理服务范围,逐步建立起市、区两级公益性培训机构和镇一级培训基地,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培训力度,积极提供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就业培训服务等。据统计,全市已有48.3%的“农转居”人员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其中有74.5%人员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

  在调研座谈会上,林树森边听边做笔记,并不时就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与大家展开讨论和交流。据介绍,目前“农转居”人员文化程度偏低,54%的人员文化程度在初中或以下,但不少人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并不积极,大部分人的生活来源主要还是依靠集体分红和物业出租收入。林树森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包括“农转居”人员的全体社会成员而言,实现充分就业才是最根本的保障,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当听说目前全市还有约1.93万“农转居”人员既无工作又无固定来源收入时,林树森要求各有关单位要重点帮扶这部分困难群众实现就业,除了在劳动培训、就业服务等给予优惠之外,还可通过政府资助等方式增加他们的就业收入,并努力帮助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困难家庭的生活问题。

  在认真听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有关区的负责人关于推进“农转居”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的汇报后,林树森指出,“农转居”人员作为生活在都市的特殊群体,其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解决好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市、区各级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本市“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还存在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当前部分“农转居”人员的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他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系统解决好“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同时,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州已经完全具备了系统解决这一问题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原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解决好“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系统谋划,加大力度,切实抓紧抓好,努力让全体市民共享广州改革发展的成果。

  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如何推进“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林树森指出,要按照依法逐步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原则,综合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切实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转居”人员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政府就业培训专项资金的作用,通过奖励、资助等方式,首先帮助既无工作又无固定来源收入的“农转居”人员参加培训,并逐步覆盖到所有“农转居”人员;采取灵活措施,如选择“农转居”人员相对集中的地点就近办班等方式,方便他们参加培训;紧密结合广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的需要,重点培训“农转居”人员从事服务业的技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系统配置全市劳动力供给体系,优先促进“农转居”人员就业。以促进无工作无固定来源收入“农转居”人员就业为重点,将“农转居”人员就业率纳入就业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发更多适合“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岗位;在对全市劳动力市场进行普查的基础上,采取定向、“订单式”等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统筹促进“农转居”人员就业。三是加强创业指导,通过出台更多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资助“农转居”人员自主创业,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人员实现就业。四是制定奖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招收“农转居”人员就业。五是在集体经济分配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强有力地引导“农转居”人员就业。要总结推广各地的有效做法,坚持不懈地使“农转居”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和生活方式,切实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六是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尽快出台符合广州实际的规定和办法,把“农转居”人员纳入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