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洋”危机折射民校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10:3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在“南洋”危机初露端倪时,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及时介入以化解危机?要知道,民办学校毕竟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个人投资行为,任其自生自灭。

  赵志疆

  2005年年底到2006年年初的短短数月内,曾经“红”极一时的南洋教育集团,在各

地的10所15年制(从幼儿园到高中)分校接连倒闭,各分校累计拖欠学生“储备金”高达5亿元(《中国青年报》4月4日)。

  有关人士指出,“储备金”办学模式是“南洋”危机的导火索和焦点所在。“储备金”这种融资方式本身孕育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它受国家和银行政策的影响很大,市场的可变因素很多,一旦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学校立刻就会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和债务纠纷,甚至是造成倒闭的威胁。正因为如此,早在2000年国家已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教育“储备金”。收取“储备金”是南洋学校最大的“特色”,为什么没有看到有关部门因此而依法予以叫停呢?耳闻目睹过许多民校纷纷因为“储备金”而关门倒闭之后,在“南洋”危机初露端倪时,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及时介入以化解危机?要知道,民办学校毕竟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个人投资行为,任其自生自灭。

  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曾介绍,从第一所南洋学校建成后,他马上就遇到了融资困难,银行不给贷款———教育是公益事业,在现有的政策下,公益资产不能用于抵押贷款。没有银行贷款的支持,自有资金又远远不够,为了学校的发展,民校纷纷热衷于“储备金”。民校的这种做法不但违反国家关于学校经营的相关规定,而且面临着很大的投资风险。有统计资料显示,在收取“储备金”的民校中,真正将其存入银行获取稳定回报的并不多,而投资失误的却很多。因此,这类学校的市场风险非常大。有“中国民办教育航母”之称的南洋学校最终因此而轰然倒地,无疑为这种判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南洋模式”不仅暴露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所造成的漏洞,同时也暴露出在银行和资本市场大门不能真正为民校敞开的前提下,民校为了自身发展而在半违法状态下挣扎与抗争的困境。通过此次事件,我们不仅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不断完善对民校的监管措施,而且希望能够因此而更加重视民校的生存状态,给民校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