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春潮涌海西 南方之强扬帆奋进——厦门大学"十五"回顾和"十一五"展望(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12:02 海峡网-厦门日报

  

春潮涌海西南方之强扬帆奋进——厦门大学"十五"回顾和"十一五"展望(下)

  建校85年来,厦门大学共培养毕业生17万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姚凡 摄)

  科研水平上台阶 成果转化开新局

  成就篇

  科研经费

  “现在一年=过去三年”,科研经费由2001年的0.57亿元增至2005年的1.62亿元,现在一年的科研经费是过去3年科研经费的总和,特别是2003年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这显示厦大的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过去五年,新增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004-2005年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3篇。“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次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

  2003年和2004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三;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8项,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6名。百册鸿编巨著《台湾文献汇刊》整理出版,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5个项目入选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成果转化

  福建省医学分子病毒研究中心推出世界首个戊肝疫苗,目前进入第三期临床;与香港大学、汕头大学联合研制成功世界首个禽流感病毒H5N1快速诊断试剂盒;第三代艾滋病HIV抗体诊断试剂盒成果转让给企业后,产值已达3000多万元; “丙谷二肽”已获中试成功和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药品证书及生产许可证,已开始规模试生产。

  海洋学科在我国首次实现了MODIS卫星遥感海洋数据产品网络准实时发布,提高了海洋遥感数据产品时效。

  未来篇

  科研经费

  今后五年每年科研经费要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2010年科研经费突破4亿元。新增2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以上福建省重点实验室,新增1-2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文科被CSSCI等收录论文数保持在全国高校前10名,理工科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总数年增长不低于30%,高影响因子的论文逐年增加,包括在Nature、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成果转化

  到2010年,力争培育出3家-5家学校参股或控股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产业对学校科研经费贡献率(学校技术股权收益、技术转让收益和参控股企业与学校横向课题经费)年均提高两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15%左右;推动厦门大学集美生物科技园和厦门大学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

  把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创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专项基金,专项用于扶持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及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研究。

  组建学科型公司,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化学与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和咨询服务等产业,重点推进丙谷二肽、转基因蓝藻、光电探测器芯片、微型传感器、高效CO耐硫变换催化剂等项目的转化。

  

  人才培养:85载送出毕业生17万

  成就篇

  创新能力培养

  去年,厦大法学院的学生在世界上最著名的两项专业性法律辩论赛中,均取得了中国大陆代表团最好成绩。更了不起的,两项辩论赛,均要用英文答辩。

  在2003年,由厦大三名本科生组成的小组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惟一的特等奖。

  2000年以来,厦大学子在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5个金奖、2个银奖和5个铜奖。在第六、七、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

  毕业生就业

  “两院”院士中,有30位就读或毕业于厦门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支撑台湾经济起飞的十大项目中,有六项是厦大校友主持或在其中作出重大贡献。如新竹科技园创始人,台湾“公路局”局长、电信、邮政、金融界、电力部门总经理等。

  厦大还培养了多名校长:如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四川大学校长柯召,山东大学校长邓从豪,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南京大学副校长施建军等。

  据《会计研究》杂志统计,新中国近1/3 的会计学博士毕业于厦大会计系,为国内高校输送大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为企业输送大量高级财务经理,号称中国“CFO的黄埔军校”。

  建校85年来,厦大共培养出了17万名毕业生(其中研究生2万余名)。本科生就业率在教育部直属高校里均位居第一梯队,2002年以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般都在97%左右,高于全国本科毕业生84%的平均就业率。本科毕业生到东部11个沿海省市就业的比例为2002年65.52%、2003年66.67%、2004年65.14%。

  未来篇

  发展精英教育

  ■人物原声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一流大学的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不过,精英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每一位从厦大走出去的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旺盛求知欲,具备一种建立在扎实学术功底上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一种像大海一样包容和开放的平和心态。

  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坚持“精英教育”,基本稳定本科生培养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优化研究生学位结构,努力扩大博士生规模。

  每年引进150种以上国外优秀教材,“十一五”期间,使用外语授课的本科课程争取达400门以上。

  全面推行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每年有5%的学生与境外高校交流的目标。改革研究生教育,把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对外开放:厦大的世界与世界的厦大

  ■人物原声

  朱崇实:我认为,一所大学要成为一流大学,应该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地位,学术是没有国界的,我们的师生应该要在世界的范围内和自己的同行竞争,承认和遵守国际规则,以国际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成就篇

  “全球七校联盟”2004年4月在韩国仁荷大学成立,是一个国际大学的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包括厦门大学、韩国仁荷大学、法国勒阿弗尔大学、美国罗德岛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皇家理工学院、以色列海法大学、日本明治大学。

  目前,厦大专任教师中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教师有794人,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6.5%以上;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牛满江等国际知名专家都曾聘为厦大兼职教师。

  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未来篇

  设立“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基金”,专项用于促进国际和区域间实质性合作与交流的开展;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联系和合作。

  要与20-30所左右世界名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质性合作伙伴关系。每年重点支持4-6个院(系、所、研究中心),加强与世界名校在科研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生联合培养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三大国际学术会议将在厦大召开,即第1届国际法高等研讨班(2006年7月)、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2007年9月)、第17届国际磷化学会议(2007年10月);今后每年争取举办或参与举办30-50次国际学术会议。

  学历留学生规模要从现在200人提高2010年的1000人,在合作院校之间更广泛地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有计划地聘请台港澳教育界、学术界的拔尖人才来校任教或合作研究。

  

春潮涌海西南方之强扬帆奋进——厦门大学"十五"回顾和"十一五"展望(下)

  目前,厦大已与全球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春潮涌海西南方之强扬帆奋进——厦门大学"十五"回顾和"十一五"展望(下)

  国际大学七校联盟第二次启动工作会议。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春潮涌海西南方之强扬帆奋进——厦门大学"十五"回顾和"十一五"展望(下)

  2001年-2005年厦大毕业研究生就业率。

  二十年战略机遇期 厦大瞄准世界一流

  目标篇

  “十一五”目标

  2010年,初步建成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造就一批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催生一批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全校多数学科居国内一流,其中若干学科居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远景目标

  2021年,建成太平洋西海岸的一所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继续奋进。

  机遇篇

  过去五年

  ■人物原声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王豪杰:让我们回顾最近五年我们遇到了什么历史机遇,抓住了什么历史机遇。

  一是世纪之交,面临当时高等教育的形势,虽然物质条件还不具备,厦大抓住机遇,科学定位自己,即“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及时提炼总结和弘扬了厦大特有的“四种精神”;

  二是抓住了教育部和省市共建厦大的机遇;

  三是抓住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两大工程的历史机遇,现在学科、平台、基地和队伍建设都与抓住这两大工程建设的机遇密不可分。

  四是抓住了漳州校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使厦门大学获得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未来五年

  现在厦门大学所处的环境是过去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厦大的“十一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指出,无论从国际竞争、国内发展,还是从福建推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及厦大被党中央列为中管高校,这些都为厦大提供了做贡献、求发展的历史舞台。

  ■人物原声

  王豪杰:我们正在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腾飞。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机遇。一是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翻了两番,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现在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硬件建设的经费投入是过去任何年代所不可比拟的。

  二是高等教育改革大突破。高校的改革除了管理体制改革,还包括人事分配、教学、科研、产业化改革以及后勤改革等方面,这种改革也是过去所没有的。

  三是高等学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服务、贡献能力进一步增强。当今中国许多高新技术成果,一半以上都是由高等学校完成的,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因此全社会对高等学校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 化为大众化教育,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很自然地,高校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背景篇

  部省市共建厦大

  1993年,厦门市委、市政府组织14家外经贸企业成立“厦门市外经贸企业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后发展到20多家企业参与),其基金利息用于支持厦大建设,此举开创了企业支持高校办学的先河。1995年,福建省政府与原国家教委共建厦门大学。2001年2月,省、市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重点共建厦门大学协议书》。2004年,福建省、厦门市继续支持厦大启动“985工程”二期共建项目,12个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列入“985工程”二期建设。

  在“985”工程第一期共建中,教育部、福建省和厦门市为厦大提供了6亿元的资金,三方对厦大六亿元的资金的资助期限是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福建省和厦门市分别投入3亿元、1.5亿元和1.5亿元。

  部、省、市共建,极大地增强了厦大的办学实力。

  

春潮涌海西南方之强扬帆奋进——厦门大学"十五"回顾和"十一五"展望(下)

  链接: 桃李满天下 嘉庚精神薪火传承——厦门大学"十五"回顾和"十一五"展望(上)(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