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无名女兵,你的亲人看你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3:02 红网

  红网4月5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肖 娟) 清明时节雨纷纷。5日上午,湖南革命陵园艺术墓园内,阵阵小雨淋湿了扫墓人的心情。本报与抗日女兵的母校长沙稻田中学(原长沙女子中学)举办的纪念抗日女兵及刻名仪式隆重举行。

  清晨,女兵墓前鲜花锦簇,朵朵黄菊映衬着那张年轻清秀的脸。草坪上,站满了前来为女兵扫墓的市民、女兵母校稻田中学师生代表、女兵当年同窗好友、湖南财专的大学生

……女兵家属也第一次来到墓前,向女兵遥寄哀思。

  如今,墓碑已刻上您的名字,您的亲人找到了!校歌唱起来了,老同学、新校友、您的亲人,还有许许多多关注您的人,来看您了。

  女兵墓碑刻上了名字

  5日上午10时30分,女兵墓前已聚集了100多名前来为其扫墓的社会各界人士。此时,大家都注意到了女兵墓的上方悬挂着的横幅——“湖南女兵,您的家人找到了!”

  “姐姐有名字了!”见记者到来,86岁老人章长兴赶紧迎了上来。章长兴非常关注女兵,他一直管女兵叫“姐姐”。昨日早上一到陵园,看见女兵墓碑上刻上了“刘守玟”字样,老人高兴得落泪了。“姐姐有家了……”

  2005年10月,经过1年多苦苦寻找,反复核实,确定女兵名为刘守玟,汉寿新兴乡军刘村人。随后,应读者和家属请求,本报联合湖南革命陵园,为英雄的墓碑加刻上名字以及籍贯,让后人将她铭记。

  在仪式上,本报执行总编辑李克炎动情地说:“历史是不可忘记的,两年来,女兵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们前行,成为爱我国家的精神感召,成为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终于刻上了无名女兵的名字,为了一个英雄最后的牵念,为了一个英雄忠孝两全的愿望。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告祭安葬在这里的英雄。”

  唱起献给女兵的歌

  “世纪回眸,回望那血火交融的台儿庄;我不后悔,生命的最后一页涂满剑影刀光。些许遗憾,妈妈啊,女儿不能尽孝在您的身旁,忠孝难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如果祖国需要我们,我们也会义无返顾血洒疆场……”

  5日,稻田中学70名学生代表排列整齐,站在女兵墓前,朗诵起献给女兵的诗——《世纪之约》。深情的语句,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湖南财专工商管理系30名学生代表,手持白花,在女兵墓前宣誓。“无名女兵,一个闪耀着不朽价值的光辉形象,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大学生的宣誓声中,稻田中学的学生们排着队逐一走到女兵墓前,摆上亲手叠的千纸鹤和思念卡片,再深深鞠躬。“我把敬意和怀念都折进了纸鹤,画在了卡片上。”高二学生李令书说。

  女兵同学:“我一眼就认出了她”

  柔缓的哀曲轻抚着人们的心。香烛点燃了,祭品摆好了,一束束目光相聚在那张永远十八岁的脸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杵着长柄雨伞,蹒跚地走到女兵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恭敬地一鞠躬。老人微微皱起眉头,抿着嘴唇,眼角挂着一滴眼泪。

  “68年了,没想到我们在这见面,我能看见你,你却看不见我啊。还记得不,68年前我们在一起唱歌,唱《五月的鲜花》,一起讲秋瑾的故事……”老人凝视着女兵照片,喃喃自语。她就是女兵生前同窗好友王杏华。“我们当年都是女中普12班的同学,她的座位和我挨得很近,她个子不高,平时不怎么说话,最后一学期她就退了学,那时抗日战争刚刚爆发。”说起女兵刘守玟,88岁的王杏华陷入对往事的追忆中。

  当年,他们还是意气风华的少年,满怀报国热忱。“我们那时开了护士训练课,毕业那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班上有一些同学拿着家里的伙食费,在学校报到后,就远赴前线了。”老人抹了抹眼睛,“前年我看了报纸上的照片,一眼就认出了她!”

  王杏华说,当时校方要求女生的头发只留到和耳朵平齐处,对她们的衣着也有特殊的要求。这和当时其他几所女子中学不同。初看照片,而照片中,王杏华就感觉女兵的着装风格、头饰外形以及照片所处的背景都与学校所存档的老照片很相像。当时普12班是1935年春招生进去的,同学的名字,王杏华基本还记得,音容笑貌不模糊,她发现女兵生前的照片从眼部至头顶极像同窗刘守玟。“我再仔细一看,没错,就是她。”

  此后,一位名叫黄莼的老校友的子女找到稻田中学校友会,称自己母亲看了报纸后,也认出她即为同学刘守玟。当天,校友会负责人谭映天找到了黄莼,病榻上的黄莼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她看着女兵照片,在纸上准确写出了“刘守玟”三个字。

  “黄莼和我都记得她类,那时她是寄宿生,我们是走读生。没想到也她瞒着家人上了战场,如果她还活着……”说到这,老人哽咽了。

  家属:要用家乡土将她掩埋

  “姑姑,我们来迟了!”在女兵刘守玟的墓前,特意从常德老家赶来的刘先启眼睛湿润了。

  5日清早,刘先启一家从汉寿新兴乡军刘村出发,直奔长沙。事后,刘先启说,就要“见到”姑姑了,他激动得整夜没有合眼。激动之余,刘先启又有了一丝愧疚,“这么久了才来看她,不晓得她会不会怪我。”

  上午10时10分左右,刘先启和儿子、儿媳等女兵亲属到达湖南革命陵园外。虽然他已带来了众多祭祀品,但见其他人都买鲜花祭祀,刘先启执意要下车买花。“我不懂这边的规矩,应该是要献花的。”

  10时30分左右,女兵亲属跟随记者来到女兵墓前。此时纪念仪式已经开始,作为“迟到者”,刘先启悄悄钻入人群,但他的眼神始终盯着墓碑,看见墓前堆满了鲜花和祭祀品,这位年过60的庄稼汉子眼睛湿润了。

  当陵园工作人员请刘先启为大家讲话时,他走上前,三个鞠躬后,“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深深的三磕头后,老人才缓缓站起身。“我不知道讲些什么,感谢大家,感谢潇湘晨报,感谢稻田中学让姑妈回了家。”

  在扫墓结束时,老人和儿子、儿媳悄悄把记者拉到一边。“我们想能不能把姑妈骨骸迁回汉寿去。”刘先启说,“我想在家乡给她修个纪念祠,建个爱国教育基地。”

稿源:红网 作者:肖 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